秦汉风俗
《汉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业甚备。秦都咸阳。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汉高帝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校】原作“徙诸齐田楚屈昭景”,今据《汉书》改正及诸功臣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强本弱末,以制天下。是故五方错杂,风俗不一,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富强则商贾为利,贫窭则盗贼不禁。闾里嫁娶,尤尚财货,送死过度,故汉之京辅,号为难理,古今之所同也。
直按:本段采用《汉书地理志秦地》文。首句“秦有四塞之固”,系本书自加之语。以下字句,多所改易,古代引书,往往如是,后人不能据引文以校正《汉书》原文。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叙雍州风俗,首句云“秦有四塞之固”,以下节括《地理志》文。《长安志》叙风俗,首句亦云“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云云,大致亦与《黄图》相同。
都城十二门
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庙记》曰:“霸城门,亦曰青绮门。”《汉书》王莽天凤三年,霸城门灾,莽更霸城门曰仁寿门无疆亭。
直按:《陕西通志》卷七十二,“长安故城,在西安府城西北二十里”,又《水经注渭水》“又东迳长安城北”条,所引十二城门次序,与本书固有不同,文字复多窜错。当日恐系本于《黄图》,兹不再引证。邵平事见《汉书萧何传》。阮籍《咏怀》诗云:“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又按:《述异记》:“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力绮寮,雀去,因名青绮门。”《汉书王莽传》中云:‘天凤三年七月辛酉,霸城门灾,民间所谓青门也。”颜师古引《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东出南头名霸城门,俗以其色青,名曰青门。”与今本略同。
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日藉田门,以门内有藉田仓,一日凯门。《汉书》平帝元始四年“东风吹屋瓦且尽”,即此门也。《汉宫殿疏》曰:“第二门名城东门。”莽更名曰宣德门布恩亭。
直按:《汉书文帝纪》元年应劭注:“古者天子耕藉田千亩,为天下先。藉者,帝王典藉之常也。”韦昭曰:“藉,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汉书》曰:“元【校】原作“成”,据汉书改帝建昭【校】原作“始”,今订正元年,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枳道。”又疏广太傅受少博,上疏乞骸骨归,公卿大夫为设祖道,供张东部门外,即此门也。其郭门亦曰东郭【校】原作“都”,据《玉海》改,即逢萌挂冠处也。王莽更名曰【校】“曰”字原脱,据文例增补春王门正月亭。东都门至外郭亭十三里。
直按:《汉书元帝纪》云:建昭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枳道。”如淳注引《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东面北头门,号日宣平城门,其外郭曰东都门也。”与今本略同。
又按:《汉书疏广传》云;“供张东都门外。”苏林注云:“长安东郭门也。”《后汉书逢萌传》云:“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汉书翟义传》有“春王城门校尉王况”。颜师古注曰:“春王,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也。本名宣平门,莽更改焉。”
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一号杜门。《庙记》曰:“覆盎门与洛门,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输所造桥,工巧绝世。”长乐宫在城中,近东直杜门,其南有下杜城。《汉书》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校】“杜”字,据《水经注》补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汉书》曰:”戾太子所【校】“所”字,疑衍文斫覆盎门出奔湖。”王莽更名曰永清门【校】《御览》作“永”长茂亭。
直按:《汉书蔡义传》云:“数岁,迁补覆盎城门候。”《水经注渭水》及《长安志》均云:“与洛门相对,去一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所造桥,北对长乐宫,故曰端门。”本文所引《汉书》集注据《水经注渭水》应为应劭之说。颜师古《汉书》叙例云:“《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号曰《汉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本书独引晋灼之《集注》,此为《黄图》魏晋时旧本之可见者。
又按:《汉书刘屈剺传》云:“太子军败,南犇覆盎城门,得出。”颜师古注云:“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城门,一号杜门。”与本文相同。
长安城南出第二门曰安门,亦曰鼎路门,北对武库。王莽更名曰光礼门显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