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猪苓汤利之。火从下泄。胃家不实矣。要知阳明之治表热。即是预治其里。三方皆是润剂。所以存津液。而不令胃家实也。后人因循升麻葛根之谬竟不察仲景治阳明表症之法。
太阳以心胸为里。故用辛甘发散之剂。助心胸之阳。而开玄府之表。不得用苦寒之剂。以伤上焦之阳也。所以宜汗而不宜吐。阳明以心胸为表。当用酸苦涌泄之剂。引胃脘之阳。而开胸中之表。不得用温散之剂。以伤中宫之津液也。
故法当吐。而不当汗。阳明当吐。而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烦躁。
语。舌苔。等症。然仍不离阳明之表。太阳当汗而反吐。便见自汗出而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欲食冷食等症。此为太阳转属阳明之表。皆是栀子豉汤症。盖阳明以胃实为里。不特发热恶寒汗出身重目疼鼻干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如口苦。
咽干。舌苔。喘满。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属阳明之表。但除胃口之热。便解胃家之实。此栀子豉汤。为阳明解表和里之圣剂也。
按伤寒脉浮。自汗出。淅淅恶寒。是阳明表症。心烦小便数。脚挛急。是阳明里之表症。斯时用栀子豉汤吐之。则胃阳得升。恶寒自罢。心烦得止。汗不自出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小便自利。其脚自伸矣。反用桂枝发汗。所以亡阳。其咽中干。烦躁。吐逆。是栀子生姜豉汤症。
以亡阳而厥。急当回阳。故改用甘草干姜汤。服之后。仍作芍药甘草以和阴。少与调胃承气以和里。皆因先时失用栀豉。如此挽回费力耳。
按仲景云。病如桂枝症。则便不得鉴定为太阳中风。凡恶风。恶寒。发热。而汗自出者。无论太阳阳明中风伤寒皆是桂枝症矣。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此云头不痛。项不强。便非太阳症。内经曰。邪中于肤。则入阳明。此云。胸中疼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是阳明受病无疑也。虽外症象桂枝。而病在胸中。不在营卫。便不是桂枝症。故立瓜蒂散。
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此与前条本阳明病。仲景不冠以阳明者。以不关于胃实。而未见不恶寒之病情耳。
上越中清下夺。是治阳明三大法。发汗利小便。是阳明经两大禁。然风寒初入阳明之表。即用麻黄桂枝发汗者。是急于除热而存津液。与急下之法同。若脉浮。烦渴。小便不利。用猪苓汤利小便者。亦以清火而存津液。而又曰。汗多者不可与猪苓汤。要知发汗利小便。是治阳明权巧法门。非正治法。
阳明之病在热实。宜无温补法矣。而食谷欲呕者。是胃口虚寒。故不主内热也。然胃口虽虚。胃中犹实。仍不失为阳明病。与吴茱萸汤。散胃口之寒。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则温补又阳明之从治法。若胃口虚热者。用白虎加人参。是阳明又有凉补法也。此二义。又是治阳明权巧法门。
本论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矣。盖阳明为三阴之表。故三阴皆看阳明之转施。三阴之不受邪。藉胃为之蔽其外也。胃气和。则能食不呕。故邪自解。而三阴不病。胃阳虚邪始。得入三阴。故太阳受邪。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受邪。欲吐不吐。厥阴受邪。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若胃阳亡。则水浆不入而死。要知三阴受邪。关系不在少阳太阳。而全关系阳明。
阳明以太阴为里。是指牝脏言。太阴亦以阳明为里。是指转属言也。肾者胃之关。木者土之贼。故三阴亦得以阳明为里。三阴为三阳之里。而三阴反得转属阳明为里。故三阴皆得从阳明而下。则阳明又是三阴实邪之出路也。既为三阴之表以御邪。又为三阴之里以逐邪。阳明之关系三阴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