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此。则知治厥阴之理矣。
中州。四肢。皆脾所主。厥阴伤寒。手足逆冷。而又下利。是木克土也。复发热者。下利必自止。火生土也。若肝火上行逼心。故反汗出。气上撞心。心不受邪。因而越之。故咽中痛。而喉为痹耳。若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是阳虚外亡。为有阴无阳。与少阴亡阳同义。若肝火内行而入脾。土火合德。必无汗而利自止。若发热而利不止。此肝火内陷。血室不宁。故便脓血。若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是土败木贼。诸阳之本绝也。厥阴伤寒。有乘脾乘肺二症。
疑似难明。最当详辨。一曰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夫腹满
语。似胃家实。然脉浮紧而不潮热。非阳明脉也。脉法曰。脉浮而紧者。名曰弦。此弦为肝脉矣。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
肝气盛则多言。是腹满由肝火。而语乃肝气所发也。木旺则侮其所胜。直犯脾土。故名纵。一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夫发热恶寒。似太阳之表。未经大汗而大渴。非转属阳明。未经妄下而腹满。非转属太阴。且头不痛。胃不实。不下利。断非三阴症矣。要知发热恶寒。是肺病。肺虚而肝火乘之。
脾畏木邪。水精不上归于肺。故大渴。肺不能通调水道。故腹满。是侮所不胜。寡于畏也。故名横。一纵而乘脾。一横而乘肺。总是肝有亢火。当泻无补。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募原清。则三气皆顺。表里尽解矣。此非汗吐下清利诸法所可治。故宜针。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此亦肝乘脾也。故先与小建中安脾。继与小柴胡疏木。要知小建中。是桂枝汤。
加芍药以平肝。加饴糖以缓急。为厥阴伤寒驱邪发表和中止痛之神剂也。不瘥者。中气虚而不振。邪尚留连。继以小柴胡补中发表。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仲景有一症而用两方者。在太阳先麻黄继桂枝。是先外后内法。在厥阴先建中继柴胡。是先内后外法。亦是令厥阴转属少阳之机。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此亦肝乘肺也。虽不发热恶寒。亦木实金虚。水气不利所致。彼腹满者。是水气在中焦。故刺期门以泻其实。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汤以发其汗。此方是代水为汗。发邪内散之剂。即厥阴治厥之剂也。
厥阴中风之脉。与他经不同。凡脉浮为风。此云不浮为未愈。是厥阴中风。脉反沉矣。此木犹阴处。风入地中。木郁不舒。故未愈。微浮是风行地上。草木发陈。复厥阴风木之常。故愈也。
凡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厥阴中风。其脉既沉。其症亦为在里。此热利下重。是厥阴中风也。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是有水气。厥阴中风。热利下重。是有火气。故以白头翁为主以治风。芩连为辅以清火。佐秦皮以升九地之风。则肝木欣欣向荣矣。下利而渴欲饮水。是厥阴之消渴。亦中风之烦所致也。下利脉沉弦。是沉为在里。弦为风脉。弦而大。
是风因火动。故利未止微弱数者。是风少火微。故为自止。虽发热不死者。阴出之阳也。下利有微热汗出。是中风本症。
里症出表。则风从外散。故令自愈。欲愈之脉当微浮。若寸脉反浮数。风去而热不去。尺中自涩者。热属阴络。肝血不藏。必便脓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