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汤(九)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此以一剂为一服者。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二味扶阳补中,此乃阳虚之轻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则用真武汤矣。一症而轻重不同,用方迥异,其义精矣。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以水二斗,扬之万遍取用。按∶甘澜水,大约取其动极思静之意。先煮茯苓凡方中专重之药,法必先煮。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心下悸,是扰胸中之阳,脐下悸,则因发汗太过,上焦干涸。肾水上救,故重用茯苓以制肾水;桂枝以治奔豚。
桂枝麻黄各半汤(十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双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减去三分之一。去渣,温服六合。一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过经。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邪已渐轻。其人不呕,非少阳。清便欲自可,无里热。一日二、三度发,非疟象。脉微缓者,不浮不弦不大。为欲愈也。余邪欲退之象。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盖由病气虽除,而正气亦衰,当静以养之,使胃气渐充,则荣卫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虚其气,则病从药增,医者不审,误人多矣。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热色,则余邪尚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以此汤取其小汗足矣。阳明篇云∶身痒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按此方分两甚轻,计共约六两,合今之秤,仅一两三四钱,分三服,只服四钱零,乃治邪退后至轻之剂,犹勿药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十二)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炙)杏仁(十六枚,去皮尖)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汗虽出而邪未尽。与桂枝汤,如前法。此所谓邪不尽,行复如法者也。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桂枝二越婢一汤(十三)
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麻黄(去节,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