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汤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栀豉汤证具。若少气者。本方加甘草。按少气乃津液被夺。加甘草者。取其能益中而存液。并取其能载药而速吐也。
栀子生姜豉汤: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生姜五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栀豉汤证具。若呕者。本方加生姜。盖呕则膈上之热。已犯及胃。生姜升散。领引胃中之热。一概涌之上出。此导引之药也。
栀子干姜汤: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喻嘉言谓此乃温中散邪之法。余谓不然。温中不宜用栀子。且中已宜温。何堪再吐。按误下多阳邪内陷。此则虽经误下。而身热不去。微烦。则阳邪犹未入里。故可引之上越。必以干姜断阳邪入里之路。而栀子乃得载邪上出。一寒一温。相反而实以相成。此之谓圣。
栀子浓朴汤:栀子(十四枚擘)浓朴(四两姜炙)枳实(四两水浸去穣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此虽取吐而不专恃乎吐法也。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盖表邪虽经误下。心烦则邪半踞于上。腹满则邪半陷于下。故以栀子涌上邪。而以枳朴通下气。亦两解之法也。
枳实栀子豉汤:枳实(二枚)栀子(十四枚)豉(一升)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栀豉汤散上焦之结热。为取吐之轻剂。此则先用清浆水空煮减三升。则水性熟而沉。使栀豉从枳实下行之力。清上泄下。以此通利三焦。营卫得和而病自愈。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则食复之治法。亦不外是矣。因食而复。去其食。而邪自化。从此可悟治病总当责邪也。栀子柏皮汤: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炙)黄柏(一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按身黄发热。热已有外泄之机。从内之外者治其内。故用栀子柏皮。直清其热。则热清而黄自除。用甘草者。正引药逗遛中焦。以清热而导湿也。
按栀豉汤乃取吐之轻剂。此方之用栀子。得炙草之甘缓。黄柏之苦降。而栀子又能从中焦分解湿热。洵乎处方之妙。乃用药而不为药用者也。
瓜蒂散: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和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凡邪在胸中者宜吐。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三味皆探吐之品。必煮作稀糜。留恋中焦。方得引邪上涌而出。栀豉汤吐虚邪。此方以吐实邪。同一吐法。而所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