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邪不能再使出表。当从里解。但按之不濡。中挟饮邪。按之自濡。中不挟饮。故曰但气痞也。
若表邪未罢。脉当尺寸俱浮。今但关上浮。则属中焦痞结。气有上逆之象。既曰气痞。但当顺其气。本方大黄黄连。分两既轻。渍以沸汤。绞去滓而温服。则但取其气。不取其味。使气顺而痞自解。况经文本有表未解不可攻痞之条。此之表解而邪入里。攻痞自宜此法。先圣处方。
妙在能用药而不为药用。观其服法。本非急下之剂。与大陷胸之用大黄。小陷胸之用黄连。药虽同而制则异矣。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
咀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条柯氏于心下痞之下。自添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八字。谓恶寒者表未解。不当用大黄。若汗出是胃实。不当用附子。若汗出为亡阳。不当用芩连。当有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句。始与此方相合。愚按此说尤悖。大凡恶寒汗不出者属表实。恶寒汗自出者属表虚。
若但汗出恶寒。仲景自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制今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里实。但固表则里邪愈壅。但清里则表阳将亡。故以三黄附子合而用之。附子自能固表。三黄自能清里。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剽悍不致劫伤津液。此正善用反佐之法。故能以一方而全收复阳驱邪之效。若必加入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八字。以求与本方之三黄相合。则本经之用大黄。岂必尽为胃实而设。亦有本自下利而反用大黄者。至心烦不得眠。安知非由胃虚客气上逆之证。亦不得概从苦寒直折。且附子雄烈之性。又安见与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者相宜。柯氏胶执己见。擅改经文。无论其所言背谬。即使见果确凿。亦当存阙疑之例。况一偏之见。泥药求方。使先圣极空灵极神变之活法。而转以死法求之。悖甚矣。余历考前贤医案。用附子泻心汤而愈者。不一而足。且余亦尝试验。故敢直辟柯氏之谬。
黄连汤
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各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按胸中有热。则阳邪格于上。故欲呕吐。胃中有邪气。则阴邪格于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呕吐。欲吐而仍不得吐也。上热下寒。法当和解。方用黄连泻胸热。干姜散胃寒。复以半夏宽中而开结。佐以桂枝通阳而化阴。然上征下夺。宜从中治。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创建中气。而上下之邪。各随所主之药而分解。此泻心之变方。而又与泻心之取义不同。
黄芩汤:黄芩(三两)甘草(炙)芍药(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按合病而至于下利。则邪气将从少阳。转陷入里。
故君黄芩彻少阳之热。而复以芍药约之。甘枣和之。使热清而利自止。虽半表半里之邪。而里多于表。故治法不从表而从里。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为多。主葛根汤。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为多。主承气汤。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里半表之证为多。此方即是和法。同一合病下利。而主治不同。何等深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余根据黄芩汤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