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曰:成周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平王东迁之后,所谓西周者,丰镐也;所谓东周者,东都也。威烈王之后,所谓西周者,河南也;所谓东周者,洛阳也。考王以王城故地封其弟桓公。
《补传》曰:周之始盛也,文王位止西伯,未尝称王,而二《南》之化被于天下。周之既衰也,平王以后虽为天子,而《王风》之诗仅同列国。此二《南》与《王风》名同为风,实则不同也。风之名既同于列国,而加以王之一字,所以尊周,亦所以愧周与?孔子于鲁,《春秋》书王之意一也。服虔云:尊之犹称王,犹《春秋》之王,人称王而列于诸侯之上。
戴氏曰:东迁之后,降而为风,自季札观乐已然,非圣人降之也。吴氏曰:王,谓王城之地,王人、王号说皆非。
《地理志》:周地,今之河南雒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是其分也。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至平王东居雒邑,其后五伯更帅诸侯以尊王室,故周于三代最为长久,八百余年。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坠小。林氏曰:季子观乐,曰“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思者,先王之泽也;不惧者,先王之教也。
夹漈郑氏曰:《七月》者,西周之风;《黍离》者,东周之风。
宗周
镐京也。《书·多方》: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周官》:归于宗周。《穆天子传》:入于宗周。陈氏曰:长安县昆明池北有镐陂。
《说文》:镐,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
《地理志》: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颜氏注:宗周,镐京也,方八百里,为方百里者六十四;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为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百里者百,方千里也,故《诗》曰“邦畿千里”。
《韩诗》:《黍离》,伯封作也。孔氏曰:《正月》云“赫赫宗周”,谓镐京也。后平王居洛邑,亦谓洛邑为宗周。《祭统》云“即宫于宗周”,谓洛邑也。
吕氏曰:王者定都,天下之所宗也。东迁之后,定都于洛,则洛亦谓之宗周。卫孔悝之鼎铭曰:即宫于宗周。是时镐已封秦,宗周盖指洛也。然则宗周初无定名,随王者所都而名耳。张氏曰:《黍离》闵宗周,《荡》伤周室,皆甚于刺者也。

《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周语·富辰》曰:齐、许、申、吕由大姜。四国皆姜姓四岳之后。
《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括地志》:故申城在邓州南阳县北三十里。
朱氏曰:申,姜姓之国,平王之母家也,在今邓州信阳军之境。平王以申国近楚,数被侵伐,遣畿内之民戍之。
孔氏曰:宣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以前不知其地。申在陈、郑之南,后竟为楚所灭。林氏曰:周平受国,于贼而不能讨,故诸侯强而莫能制。
吕氏曰:平王戍申,与晋平公城杞相类。

《书·吕刑》孔氏注:吕侯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唐世系表》:宣王世改吕为甫。朱氏曰:甫即吕也,亦姜姓。吕刑《礼记》作“甫刑”,当时盖以申故而并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