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为望吴峰,俗呼孔子岩。《韩诗外传》“孔子望吴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以指之”者也。明建过化亭于上,圮,遂立孔子庙于下。嘉靖万历间朱衡、郝大猷、查志隆相继修葺,奉以四配,后知州秦懋约以非礼撤去。国朝康熙十五年,吴云、杨林又重建,砻石为像。乾隆三十五年,今上额曰“因高喻大”。其前有坊,李树德题曰“望吴圣迹”。庙西有崇冈,曰登仙台,《岱史)以纯阳尝登此云。
德星岩北为泰山绝巅,旧称太平顶,俗名玉皇顶。有玉帝观,即古太清宫也。明成化十九年,中使以内帑重建。隆庆六年,万恭撤观于巅北,出巅石而表之。观中有今上额曰“妙运无为”。东侧为迎旭亭,今上额曰“浴日养云”。自南天门至绝巅六里余,登岱者必以此为极焉。
绝巅前,台基方广,碣曰“古登封台”。按《汉宫仪》:“秦篆刻石东北百余步,得始皇封所。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园台。台上有坛,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籍,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坛以南有玉盘玉龟。”即此也。有今上御制《登封台》诗二首,勒飞龙岩绝壁。
观大门外有碑而无字,高一丈五尺五寸,南北面各宽三尺六寸,东西侧各厚二尺四寸,碑上微狭于下,顶似幢盖,而趺为土壅。或曰石表,或曰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书玉简,当是石函。色黄白坚莹,无苔藓,非岳之所有。世传秦皇无字碑。然始皇刻石见于《史记》,二世沼书即刻其上,不应既有刻石,复立此碑。顾炎武辨为汉武帝立。东有巨石,勒今上御制《无字碑》诗。《史记封禅书》云:“上因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而不言刻石,是汉石无文字之证,兹碑是也。《后汉书郊祀志》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注、师古曰:“从山下转石而上也。”是其证矣。《汉宫仪》曰:“石二枚,状博平,园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固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今石失其处。《封禅书》又曰:“武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加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绝巅东南为平顶峰,巅石平敞。东北为探海石,一石横出,东指无依。
平顶南为乾坤亭,明挟仙宫故址。亭始于康熙二十三年建,中有碣曰:“孔子小天下处”。前一亭,圣祖仁皇帝额曰“普照乾坤”。今上额曰“独尊宇宙”。内有碑。丁丑首夏、壬午孟夏御制《登岱》诗各二首,勒碑两面,碑两例亦有诗二首。
东南为日观峰,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东岩为介邱”也。其曰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故以名焉。魏庄《渠书》曰:“日观峰者,夜半可以眺见浴日。弥望如铺金者,海也;绿色微茫中有若掣电者,海岛溪山相间也;金色渐淡,日轮浮动水中,如大玉盘,适海滨望而见海,日是矣。”王世贞以日观、秦观、越观为一峰,言:“观日出则为日观,西望见秦则为案观,南望见越则为越观,后人所指某某峰,皆妄也。”自天门月观经绝巅至此,皆曰泰山顶,宋真宗改称太平顶也。
日观西为登封坛,盖唐时筑也。《岱史》裁:“日观峰西为宋筑石函,方丈许,亦题刻曰古封禅坛。俗曰宝藏库,以所瘗金书玉简,故云。”《唐书礼乐志》:“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园坛,又为坛于山上,号登封坛,旋名登封坛曰万岁台。玄宗十三年有事泰山,立园台于山上,又于园台上起方坛,又为园坛于山下。”典礼乐章可征也。《宋史》:“真宗东封,于山上置园台。”又《宋史礼志》真宗祥符初有事泰山,记载之甚详也。按:前代登封,为金泥玉简之事,皆是其地,而坛基无存。《岱史》云:“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十六。有司献于朝,验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又成化十八年秋,日观峰下,雨水冲出玉简,会中使有事东藩,复驰以献,乃命仍瘗旧所。”后建日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