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鞭其后。说此经已以下。知缘在后人所以入定。是时十六菩萨以下。明王子同见其机。所以有胜法坐。为众说也令发无上道意。从大通智胜以下。明王子说法。善法其所故。出定赞叹。劝人供养也所以出定赞叹者。时坐生疑。十六菩萨。在其行地。所说未必当理。今者赞叹。欲使时人信伏十六所说。虚应当取信。其为希有。亦可道本菩萨地时。见机分明。为众说法。善得其所。况于今日。道成正觉达汝等说。应当生信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者。明自尔以来。高胜之者。随其生处。则形心俱到。不如之者。但有窴资远运。与其善俱也。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于今不尽者。亦厉下根之人。
使知在前者为高胜。在后为卑劣也。十六沙弥皆得菩提者。此会师古今。亦可。生导师喻。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明其劣者。到今住在声闻位中。我常教化者。常以大乘化也。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者。应以二乘方便。长进其解。渐入大乘佛道也。所以者何。释如来智惠大乘之道。深远仿佛。信之则难。岂况惠解得入。要先其粗哉。方能取信。故言难信难解。所以施三方便也。尔时所化以下。会第及我灭后声闻弟子者。亦厉下根。亲自值我在世。应齐同根。未来世者。是其劣。使彼自生捡厉。今日时中。应当取信。我灭度后。不闻是经。不知不觉。已之所行正是菩萨之道。当入涅槃。明像正得道。得无余涅槃也。我于余国作佛者。明如来此方缘尽。应在净土。言余国作佛。是人根感于我。同生净土。还求大乘智惠。始终殖我。明法轮道。同归于一解。是以今者殖我在世。齐同上根领解。应当生信也。亦是劝厉之辞也。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以下。起下灭化喻。众又清净者就。除二乘着相。名为清净。便集比丘。遣二假名。归成一实。比丘当知以下。何以重明三者。欲作势向下。以崄道故。施三乘也。
自下还喻上火宅中事。初作作崄道喻。第二作导师喻。第三作化城喻。第四灭化喻。譬如五百由旬者。与上宅礼为喻。五道为五百。何以知之。下文言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三涂示不受道。得道之来。要在人天。故言过三百也。又解。三界为三百。七住二乘为四百。八地终至十住。为五百。何以知之。下文言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明二乘无漏。三界所无。二乘涅槃。三界外法。名为过也。崄难恶道者。五道七住以上。虽无三界分段等苦。由有无常变易生灭。岂非崄难名恶道也。旷明三界五道。无其圣人也。虽有二乘之人。陋得无漏。不属三界名为人出。故言三界衰无圣人也。若就后解。以何为人义。人本达古故今如理周备。人义始足。若尔唯佛。是一切智人降佛以下。人义不备。名无人也。怖畏之处者。生死崄道。智人之所怖也。若有多众者。六百万亿。修道进德。欲过崄道。远诣佛果。为至珍宝处也。有一导师以下。与第一思惟为喻。昔十六王子。
释迦导师。闻不载告名聪。快伴法相名慧见之分明了曰明。说到法相名达也。知机发为通。未发为塞也。将导众人。欲过此难。与上第二思惟为喻。成道。执理以拟之。所将人众以下。与上第三思惟为喻。本发大心其于佛果。暂时废忘。名中路退也。白导师言。机感于佛。义同白也。小惧其劫。大名怖畏。不能复进者。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始到在佛地。故名为远。欲退还也。导师多诸方便以下。与上第四思惟为喻。舍教驰轮迳。离生死名可愍也。背其大教。名舍珍宝但起小心。义同退还。上来至此。明念欲作化城。作是念已下。明思惟理教。于崄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者。无而说有。名之为化。防非为城。告众人言以下。为说化城。安慰其心。今可于中止者。有为无为果。防非为城。可于中止也。若入是城。断除三界生死。有为为大乐故。言快得安稳也。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若不入城。防城亦得去也。不尔时许。此是理中之言。明道成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