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偈颂喻前三人。下半偈。颂前三说之中。最为难信。乃至人处。颂不次第耳。声闻之人。不能行于万行。若以懈怠。劝听此经。明于万行习之者。得近菩提也。自昔以来但施三乘言教。大法不设。岂非难闻也。亦可无量劫中。乃说一乘耳。要积德行。勘闻是经。非近因也。故信受者难。亦可菩萨闻惊。名新发意。声闻惊疑。是增上慢。能信受者。是其难也。次一偈半。颂喻。次二偈半。颂合喻。次二偈半。颂流通方法。次十一偈。颂得果报。念佛故应忍者。如其不忍加毁。不得流通大法。念佛告敕。故能忍加毁。流通大法。亦可由念佛故。神通守护。勘受加毁。又解。流通之时。其于当佛。如其不忍。不得流通此经。万行不备。念欲作佛。是故忍也。诸佛加护。大众信伏也。若亲近四依法师。为汝解释。习之者。速得道也
见宝塔品
此塔何时而来。上来明其一乘法师流通已竟。此塔忽然。从地而出。证说一乘之果。明其分身。是应化果。明其踊出。是眷属果。明其寿量。是寿命果。又解。宝塔来意。欲证经真实。正是三请时来。与三乘。作受道之缘。如令一人不集。大法不唱。故知。尔时以来。但出缘经者。见下举偈。来劝时会。故着之在此。若三请中安者。则隔绝尔许多文句。明破三义赊远。故置之偈前。从地踊出者。明生死异路。故从地出。不尔时许。将明大乘之道。万善地中出。住在空中者。空是无类。将表明大乘之果。独脱无类也。又解。空本是请静。将明一乘静理。故住在空也。亦可道因下而果上。自下明庄投宝塔。及以供养。塔中所出音声。赞叹释迦。能以一乘大惠。三乘等与所说不虚。皆真实也。大众见塔处空。所出音声。皆得法喜。怪未曾有也。大乐说。知四众心疑。
为设二问。宝塔出之因缘。第二问其音声所以。如来先答第二问。明塔中有如来全身。所以有声。非碎身舍利也。自下答初问。过去有佛。号曰多宝。昔有其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宝塔。皆踊现其前。为作证明。叹言善哉。所以有此塔也。不但此中有宝塔。说经之处。皆亦如之。大乐说。以如来神力。闻欲见佛身者。上明直问塔之因缘。声之所以。事相是近。不假神力。率已所见。自能问也。今明因言。以长理明。若欲见者。要集分身。若三变净土。分身方集。如其一人不集。大法不唱。此亦与三乘。作受道之缘。然后开塔。说于法华。事相是远。几会难识。故假神力。问其所以。大乐说。即请见分身佛。即放光召也。所以变土清净者。有其二意。一欲明宾主相待。二欲移三乘之秽。就一乘之净也。何故三变也。一变亦能容受。明移三乘故也。一变为菩萨。二变为辟支。三变为声闻。亦可三变者。明分身多故也。各将一大弟子者。欲明表一乘义也。又解。将欲简粗就细也。所以召十方者。欲以释迦为主。
十方为分身。若彼方受道缘至。亦以释迦为分身。彼方为本。此斯皆不实。故知。更有真妙法身。为万应之本。本毕归净。而化在于秽净即法身所统也。此亦与寿量为由序。诸佛遣使。通其相闻。同于大乐欲开塔也。故言诸佛遣使亦复如是。皆欲开塔显一乘也。释迦知诸佛同见。欲开宝塔。知受道时至。从坐而起。住在空中。是以四众。起立加敬。即开塔户。见多宝如来。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发声赞叹也。即分半坐。与其释迦。劝就坐也。坐其半坐者。明过佛与今佛同。将明释迦双林。涅槃之相。不尔时许。欲等生死。明过去来同。今明释迦双林。灭而不灭。以今同古。明释迦王宫生。非宝生故。言等生死也。由斯得显寿量也。佛坐高远者。空有殊隔也。唯愿如来。令我等见辈。俱处空也。即以神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上来至此。皆方便品中事。若如是者。广说以下。皆处空说也。以大音声以下。接次法师品末文句。谁能于此。广说法华者。此句结终开始。结终者。结流通也。开始者。由此一唱。持品得兴。他方亦然。佛止不须。即显踊出。得明寿量。此为开始也。佛欲以此大乘之道。付嘱有在。故举偈来劝。初三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