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原为古罗马长官权力的标志,通常是用红带捆绑的榆木或桦木棍棒,上面插着一柄战斧。后来用“法西斯”一词象征强权、暴力、恐怖统治,也用来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全面危机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较强的几个国家,先后兴起了法西斯思潮和运动。随着全面危机的加深,这一运动向世界各国蔓延,直至20年代初,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世界法西斯运动的第一个浪潮,在德国主要表现为复仇主义、扩张主义和反对凡尔赛和约。
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现代德国是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通过战争来完成统一的,这使得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带有更多的封建色彩和军国主义传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容克贵族的势力受到打击,软弱的资产阶级建立起魏玛共和国。但是在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下,德国存在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民族矛盾,社会危机四伏,政局动荡不安,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也根本不能担当起重整河山的重任,而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以容克贵族为首的右翼保守势力。
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对当时德国社会的影响极为深刻,这个战胜国为惩治战败国并掠夺战败国利益的条约,使德国背负上了沉重的赔偿包袱。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失业者成千上万,在德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种心理:一是因为外国势力的压迫而产生的强烈的复仇主义心理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是各阶层民众由于对现状不满而对政府软弱无力的反感和厌恶。正是在这两种心理的交织中,纳粹运动在德国才得以迅速兴起。
1919年1月,慕尼黑机车厂机工安东?德雷克斯勒与报社记者卡尔?哈勒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党,此即德国纳粹的前身。1919年9月希特勒加入该党,并迅速成为该党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11月13日,德国工人党举行了第二次集会,一些大学生、小企业主和退伍军人,不惜自费买入场券,到会旁听。希特勒以“德国工人党”第七号委员的身份发表演讲。他提出,“凡尔赛和约”是不人道的,是对德国的罪恶压迫。希特勒的演说极富煽动性,唤起了听众的民族情绪和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
1920年2月24日,希特勒在他精心组织的两千人大会上宣读并通过了《二十五点纲领》,以后这成为纳粹党的党纲。看看希特勒在这次大会上的表现,或许有助于我们明白为什么有
那么多人来参加这次大会,为什么希特勒那么富有煽动性:
他穿的是一件老式的蓝色外衣,很破旧。看上去他一点儿也不像演说家。开始时,他讲得很平静,没有什么加重语气的地方。他扼要地讲了近10年来的历史。然而,一旦讲到战后席卷德国的革命时,他的声音便充满了感情。他打着手势,眼睛放射出光芒。愤怒的喊声从大厅的每个角落传来。啤酒味在空中弥漫。用橡皮棍和马鞭武装起来的士兵们——希特勒在军内的支持者——“像猎犬一样迅猛,像牛皮一样坚韧,像克虏伯公司的钢铁一样坚硬”,急忙投身战斗。捣乱者被逐出门外。厅内的秩序有所恢复,但讥笑的喊声仍然不断。希特勒恢复演讲,喊声并未令他目瞪口呆。在曼纳海姆的经历使他习惯了这类捣乱,而他似乎还从里边吸取了力量。他的精神,还有他的话,令听众感到温暖。听众开始鼓掌了,掌声湮没了怪叫声。他严厉谴责当局正在成吨成吨地印刷纸币,指责社会民主党人只会迫害小市民。“如果不姓汉梅尔伯格或伊西多尔巴赫,这样的小市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句反犹太人的行话一出,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喊声几乎旗鼓相当。但是,当他把攻击矛头转向东方犹太人时,掌声便湮没了喊叫声。不少人在喊:“打倒犹太人!”
??
最后,他将纲领的25个要点交给了听众,要他们逐条“判断”。这个纲领几乎对每人都给了一点儿什么——犹太人除外。给爱国者的是全体德国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帝国;解决人口过剩的办法是殖民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国应享受平等权利;废除凡尔赛条约;创建一支人民的军队;对犯罪分子进行“无情的斗争”,以加强法律与秩序;给工人的是废除不劳而获;战争利润归公;无偿地没收土地为社会所有;在大型企业内利润分享;给中产阶级的是对大百货商店立即实行社会化,以低廉的租金租赁给小商小贩;给老年人的是“大力提高”全国老年人的健康标准;给有“民族”思想的人是要求将犹太人当外国人对待,剥夺其公开开办办公室的权利。当国家发现无法养活全民时则将他们驱逐出境。对1914年8月2日后移民入境的犹太人,立即驱逐出境。
这或许正是希特勒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阴险之处。他十分巧妙地利用了战后生活日益困窘的德国人民的心理,许以种种甜饵,并将人们仇视的焦点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所以在这份党纲中,希特勒将极端的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公开宣扬日耳曼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认为只有日耳曼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德国公民,而非日耳曼血统的德国人则不仅没有“决定国家领导和法律的权利”,而且无权居住在德国,最终将被驱逐出未来的日耳曼国家。这样将许多社会弊端进行了转嫁,转移了人们的视线。
除了民族主义,德国法西斯举起的另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为了吸引工人和下层群众,发展自己的力量,德国法西斯在其《二十五点纲领》中极力攻击资本主义、托拉斯以及大工业家和大地主,并且宣称将“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取缔和没收一切靠战争发财的非法所得”,将大百货公司收归国有,租给小商人。纳粹党的这一系列宣传对于当时的中下层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大批的破产的中间阶层、无业的流亡无产者纷纷加入了纳粹党。
1920年4月1日,希特勒把“德国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前一天,希特勒辞去了他的军职,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纳粹党的工作之中,正如他在1918年德国战败后立下的志向:
“我终于看清了我自己的前途,我决定投身政治。”
于是在1920年的夏天,希特勒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为了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他不得不在组织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自任第一主席,迫使党的其他领导人接受他提出的要求;
2.修改党章,宣布“二十五条”为党的正式纲领;
3.撤销党的委员会。
为了加强对纳粹党的宣传,希特勒在党旗、党徽的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尽管这位阿道夫先生自小就以绘画惹人注意,也做过当画家的梦,在维也纳的艺术圈里浪迹过,并曾经以“建筑画师”自居,但是要设计一个区别于其他党派并能引起别人注意的标志来,也并非易事。
在色彩上,希特勒讨厌老魏玛共和国从前的黑红黄三色旗,而钟情于前帝国的红白黑三色旗,所以纳粹党的党旗的基色即这三种颜色。在图案上,希特勒费尽了脑筋,最后终于选中了“”字,这本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民族主义团体的标志,不少志愿团部队都把“”作为佩带的符号。没过多久,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字图案的旗帜作为纳粹党的党旗出现在了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
对于纳粹的党旗,希特勒做了如下的解释:
“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
后来希特勒又使用方形的“”字旗作为纳粹的锦旗,上面写有“觉醒吧,德意志!”的字样,所有的纳粹党党员、冲锋队、党卫队的制服上也采用这个“”作为臂章。就这样,这个本来代表吉祥、勇敢的标志,日益成为恐怖和屠杀的吓人标志。
除了政治上的宣传,德国纳粹还开始组建军事力量。1921年10月5日,希特勒在党内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冲锋队,到1923年,纳粹已经拥有3万名党徒,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德国工人党”最初的创始人,德莱克斯勒,也是希特勒的最初发现者,在希特勒即将成为纳粹党领袖的前夜,他这样评价希特勒:
权力欲和个人野心使阿道夫?希特勒先生在柏林呆了6周后回到他的岗位上来了,而他柏林之行的目的至今没有透露。他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借他背后暧昧不明的人之手,在我们队伍中间制造分裂和不和。
他的目的完全是利用民族社会党作跳板,来实现他自己的不道德的目的,篡夺领导权。
当时美国驻柏林的官员在1922年年底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进行了调查后,华盛顿出示了一份包含以下内容的报告:
目前巴伐利亚最活跃的政治力量是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它与其说是一个政党,不如说是一个群众性运动,我们必须把它视为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在巴伐利亚的再版。
它最近取得的政治影响同它实际党员人数是完全不成正比的。
阿道夫?希特勒从一开始就是这个运动的支配力量,这个人的性格对于这个运动的成功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他左右一个群众集会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
这些分析和评价,不久就得到了证实。
实力的增长,使得纳粹党的野心大大增长,开始了夺权的准备。1923年2月,纳粹与其他几个极右团体组成了“祖国战斗工作联盟”,后又组成了“德国人战斗联盟”,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1月初,希特勒开始策划在巴伐利亚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3年11月9日的上午,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通往慕尼黑市中心的道路上,一队人马正浩浩荡荡地前进,在队伍的前面,飘扬着一面大大的“”字旗和当时的高地联盟的旗帜。希特勒和前帝国将军鲁登道夫带领着将近三千人,急促地前进着,在他们身后,跟着一些卡车和一些冲锋队员,卡车上还架设好了机关枪,冲锋队员的肩上都挂着马枪,有的还配上了刺刀。
这天是德意志共和国成立纪念日,而这批人要做的,并非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尽管希特勒曾经多次在巴伐利亚政府面前拍着胸脯保证:“我立誓,我是决不举行暴动的。”但是这个演说家的话一向是靠不住的。就在前一天晚上,希特勒和他的党徒们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了暴动,在前几次暴动流产后,希特勒相当看重这次行动。希特勒本来计划将暴动时间定在11月10日到11日,但是报纸上的一则公告改变了他的计划。据报载,应慕尼黑企业团体的邀请,巴伐利亚邦长官卡尔将军将于11月8日晚,在慕尼黑东南部一家名叫贝格勃劳凯勒的啤酒馆发表施政演说。届时,驻巴伐利亚的国防军司令、邦警察局长和政府部长及其他政要将列席会议。在希特勒看来,这是天赐良机。三政治巨头以及其他政府要员都将汇集于主席团,为什么不能将他们引入一室,说服他们就范,参与政变,若他们冥顽不灵,便将他们监禁。毫无疑问,希特勒重视的是效果。他心里非常明白,倘若没有三政治巨头的全力支持,他是不能成功地进行起义的。他无意夺取巴伐利亚政权,只是企图以猛烈的行动去唤起巴伐利亚人,以便卓有成效地与柏林抗衡。他决定用武力来劫持这三巨头,迫使他们按照纳粹党的要求一同暴动。
8日晚上的行动可以说是成功的。当晚8点半,武装纳粹将大楼团团围住。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警察,见此情景,一个个都目瞪口呆。由于对此毫无准备,他们一筹莫展。希特勒大喊道:“国社党革命爆发了!大厅已被包围!谁都不准离开大厅。”接下来,希特勒向这三人表示了歉意,说:“这是为了德国的利益。”他告诉他们,前警察局长波纳将出任巴伐利亚总理;以右派激进组织“战斗同盟”为基础的新国民军将由鲁登道夫指挥,而鲁登道夫将率军向柏林挺进。希特勒保证,在起义军取得政权后,三政治巨头将会行使更大的权力:卡尔将为巴伐利亚摄政;洛索夫为帝国陆军部长;赛塞尔为帝国警察部长。
在散会之前,激动的希特勒做出了如下的发言:
我现在要履行我5年前在军事医院一时成了瞎子时所立下的誓言:要不倦不休地努力奋斗,直到十一月罪人被推翻,直到在今天德国的悲惨废墟上建立一个强大的自由的光荣的德国。
由于控制了警方,罗姆又占领了军区司令部,身在贝格勃劳凯勒酒馆的希特勒,正陶醉在幸福中。后来,工兵营地传来报告说,起义部队正与工兵们争论不休。希特勒当即决定离开指挥岗位,亲自前往该地解决问题,这是严重失策。接着他又犯了一次策略性错误:让鲁登道夫将军指挥起义。希特勒一走,洛索夫将军便说他必须回办公室去下达命令。鲁登道夫觉得此要求有理,便允许洛索夫走出啤酒馆——卡尔和赛塞尔在不远处跟着。希特勒刚到兵营门口,一点作用也没起,便被驱走了。一小时后,他回到啤酒馆,发现三政治巨头已被允许脱逃,大吃一惊,刚刚到手的“猎物”全都逃之夭夭了。
洛索夫将军于凌晨2时55分向“德国所有无线电台”发出下述通电后,希特勒原来所抱的一线希望,即三政治巨头不会公开反对起义,也就破灭了。
电云:
冯?卡尔州委员、冯?赛塞尔上校和冯?洛索夫将军业已镇压希特勒起义。枪口下发表的支持无效。请勿误用上述人名。
洛索夫
局势迅速恶化,鲁登道夫与希特勒决定带领党徒向市中心进发,争取赢得居民们的支持,并占领慕尼黑的要地。可是当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带领着队伍来到离陆军部不远的府邸的时候,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鲁登道夫当场被捕,希特勒受伤后逃走,两天后也被捕。
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希特勒此时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政治人物,并在他被捕期间,完成了那本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的写作。一句话,希特勒没有就此罢休。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在服刑不满9个月的情况下从监狱被提前释放,他曾经表示:“我恢复活动以后,必须采取新的方针。我们将不再通过武装政变来取得政权,而是要捏着鼻子进国会同天主教议员和马克思主义者议员打交道。”
事实上,出狱后的希特勒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改变了从前暴力夺权的方针,转而依靠垄断资产阶级、军官团和容克地主,重新建立纳粹党。1926年2月,在南德班堡举行的纳粹党全德领袖会议上,希特勒压倒了党内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派,巩固了自己的领袖地位,使得纳粹党越来越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到1928年,纳粹党员已经发展到9.6万人。
德国的纳粹运动没有停止,因为导致纳粹运动的种种因素没有改变。
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次浪潮很快又到来了。1929?1933年出现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厂停产,商店倒闭,银行破产,整个工农商业陷于瘫痪,造成了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和德国所受的打击最大,其中美国的经济倒退了27年,德国的经济倒退了36年。在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开始实施新政,国家插手经济生活,对经济生活加以计划的调节。在德国,纳粹则利用经济危机中人们的愤懑情绪和不安心理,采取种种欺骗手段,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法西斯运动。
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纳粹声称“中等阶层是国家的中坚力量”,“要求提供充分的工作岗位,使在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能过富裕的生活”。1930年,纳粹出台“商店—分店税收法草案”,宣扬“保护日益受到大企业严重威胁”的个体商贩,同时提出“订货法草案”,扶助中小工商业。
1930年和1932年,纳粹又先后出台《迅速提供就业——战胜危机纲领》和《农民纲领》,宣称将保护中小企业和农民。纳粹党通过以上的宣传和政策,笼络了大批不明真相的中小资产者和农民。
另一方面,德国纳粹加强了夺权的步伐。他们利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国内对魏玛共和国的反感心理,攻击共和制,声称要用一个新的帝国来取代。1930年,当国内因经济危机而导致政治危机时,纳粹党发起了一次选举战,数千名训练有素的演说家被派往全国各中小城市,宣传纳粹纲领,发放传单,大谈政府的无能,并作出种种诱人的允诺。
纳粹政党并非一个停留于鼓唇弄舌的政党,它所想代表的并非一个政党,而是整个国家。纳粹党一直宣扬采取“主动行动”,而其实质则是以永恒、全面的暴力和恐怖为其行动纲领。其暴力工具即为成立于1921年8月的冲锋队,冲锋队员多次用来扰乱其他党派会场,镇压敌对者,恐吓竞争者。
纳粹通过以上的种种手段,使得当时的大批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加入纳粹党。就这样,纳粹党利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迅速地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1928年国会选举仅获选票2.6%,共81万张)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2年国会选举中获37.2%,达到1,370万张),从而为其进一步侵略扩张捞取了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