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执掌大权后的嬴政很是勤勉,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他成为始皇帝之后。据记载,他每天都要批阅一定重量的竹简奏章,否则决不休息。这时候的嬴政还不像后来那么独裁专制,别人愿意向他提意见,他也能听得进去。
  秦王嬴政以沉稳果断地手段消灭了嫪毐集团的叛乱,向他的子民们展示了自己的魄力和能力,王者风范初步显现。
  接下来,他将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吕不韦。吕不韦在秦国的政治势力和政治头脑都要比嫪毐强大得多,这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嬴政今后王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正在嬴政谋划着如何扳倒吕不韦这块压在头上的巨石的时候,李斯这边传来了好消息。原来,李斯在审理嫪毐一案中,查出了向太后进献假嫪毐的主谋,这个人就是吕不韦。这个消息无疑使嬴政振奋起来,终于有了一个处理吕不韦集团一个很好的理由。
  公元前237年,嬴政已经牢握国政,站稳脚跟,于是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将他轰出秦都咸阳,迁居封邑洛阳。就这样,吕不韦结束了在秦国的政治生涯。
  可以说,吕不韦对秦国君主并没有不忠之心,也没有造反的意图。因为如果吕不韦对秦国怀有二心,他可以在嬴政年纪尚幼,刚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动手,而他却没有那样做,这就足以说明了他对秦国的忠心。
  但是,嫪毐是他的门客,他又设计将嫪毐献给了赵姬。如果没有吕不韦的一系列运作,嫪毐既不可能被王太后赵姬所知,更不可能以假宦官的身份进入王太后寝宫。凡此种种,都有案可查,吕不韦又有什么话可说呢?
  按照秦国的法律,吕不韦很难有活命的可能。而嬴政并没有对他采取强硬的手段,这种做法明显是对他法外开恩了,这一点,吕不韦还是相当清楚的。
  其实,嬴政之所以从轻处理吕不韦,一方面是出于吕不韦对秦国的确功不可没,另一方面,考虑到吕不韦集团势力庞大,上至秦朝的高官,下至贩夫走卒,都有吕不韦的人。如果处置不当,势必会引起秦国的政治危机,换句话说,嬴政现在还做不到掌控全局的把握。
  回到了封地之后,吕不韦并没有谨小慎微,他自认为秦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不过是秦王一时气盛,早晚会把自己请回去的。故而仍以仲父的身份与人交往,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
  从表面上看,吕不韦一事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然而,接下发生在吕不韦身上的事情,让嬴政到了大吃一惊的程度,他不得不改变初衷,做出了以下结论:吕不韦这个人不能活在世上。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嬴政改变了主意呢?
  原来,自从吕不韦被革职,嬴政看到了以下事情:
  吕不韦的相国府前宾客盈门,许多官员拜会吕不韦,赠送临别的礼物,表态将来会支持吕不韦重新回朝掌权。
  吕不韦离开咸阳的时候,送行的队伍盛大无比,致使宽阔咸阳街道一度堵车。
  吕不韦到了洛阳后,洛阳成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各国的使节纷纷前往拜会,有关于国际间的大事,很多国家都到吕不韦那拿主意。
  秦国的许多大臣时常建议吕不韦重新返朝,甚至有的大臣还跑去洛阳,向吕不韦当面汇报工作。
  吕不韦到处给他的《吕氏春秋》做宣传。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首脑的君主专制,却含沙射影的鼓吹君臣分权的理论。
  嬴政简直不敢相信,吕不韦的影响力真的是太大了,一个权臣所能达到的极限也不过是如此了。吕不韦有形无形的力量,依然在左右着秦国的政局,或许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吕不韦还没有放弃对秦国政权的掌控,他甚至还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咸阳,回到秦国权利的顶峰,所以才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来向始皇帝示威。
  对权力的过度迷恋,是吕不韦致死的原因。
  生活的一系列转折,已经把始皇帝改造成一个独断专行的人,母亲的背叛,更是让始皇帝不再相信任何人。始皇帝的后半生里,在不断的扫除着威胁他统治的障碍。
  秦王政十二年,嬴政担心吕不韦发动叛乱,就给吕不韦送去了一封言简意骇书信:你对大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封你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秦国有何亲缘?我都叫你仲父。请你和你的家属,再带上你骡马全部迁往蜀地去吧。
  到这个时候,吕不韦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才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驾驭大局了,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落个诛灭九族的下场。吕不韦已经明白了嬴政的意思,他是一位非常有尊严的人,不愿等到秦王嬴政明令杀他时他再赴死,于是,他给自己准备了一碗毒酒,一饮而尽。
  就这样,这位善于制造奇迹的商海巨贾、政治寡头走完了一生的路程。然而,他的名字,他的事迹并没有由此从历史上抹去,反而愈加清晰,就像他那部《吕氏春秋》一样,以致千年后的人们还常常对他大加唏嘘,赞叹。
  吕不韦的死虽然暂时解决了秦王嬴政的一个心结,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是嬴政始料不及的。之前的吕不韦遭免官后发生的事情已经足以让嬴政大吃一惊了,他没有想到,吕不韦的死依然把秦国震的打了个颤。
  原来,由于吕不韦是非正常死亡,嬴政没有为吕不韦举行国葬。然而,吕不韦的葬礼并不比国葬的场面逊色。原来,吕不韦的门生故旧、至交好友,在洛阳给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葬礼。这群人非法集会、并且宣扬了一些反动言论,还有个别人在吕不韦的墓穴处静坐,借以表达某种情绪。
  嬴政这次是愤怒到极点了:看来只有把树根也拔出来,秦国的吕不韦热潮才能平静。
  为此,嬴政发布了如下诏令:
  凡是吕不韦的门客不论参加吊丧与否一律流放。参加吊丧的门客,如果是韩、赵、魏三国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如果是秦国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削去爵位,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俸禄在五百石以下,没有参加吊丧的,也流放到房陵,但不剥夺爵位。从今以后,凡是像嫪毐、吕不韦这样操纵国家权力的人,罚他们的家人一律为犯人。
  人总要老去,谁都无法避免。当英雄老去的时候,新的英雄又会站起来,时代就是这样的不停转换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谁又能一直笑傲江湖,却都是过眼云烟,黄土半抔。吕不韦遵照着生命的固然历程,渐渐老去了,而新的英雄人物正在崛起。吕不韦死了,在嬴政成长到能够掌控秦国的成年人之后,他成为了王权的阻碍,所以他只能选择死去。
  平心而论,吕不韦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借着他为秦国打下来的基础,赢政得以顺利地统一六国,成了始皇帝。然而,吕不韦的悲剧就在于他混淆了宰相与帝王之间的界限,他声势显赫,收买人心,给秦王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这个层面来说,吕不韦的悲剧不可避免。作为宰相,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就算你有再高的本领和再大的功劳也不要挑战帝王的权力,否则,感到威胁的帝王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打入冷宫,“功高震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吕不韦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秦相之位,仲父之尊都让吕不韦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可是,他终究无法躲过人生顶峰后的低谷。
  吕不韦无疑是一个精明的人,精于获得权力,却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这是许多政坛精英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用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这中间的取舍与进退,确实耐人寻味。
  吕不韦的死告诉后世的人们:权利每来临一次,跟着就要返回一次。送你上青云,让你下地狱。一旦踏上追逐权利的道路,就无法停下堕落的脚步。你可以驾驭权利,但最终会被它抛弃。无论你想不相信,这都是轮回的宿命。
  贵族、外戚、权臣,这些架空君主权利、操纵王国政治的恶势力,都倒在了秦国前进的道路上。国家的尊严得以维护,国家的实力得到增强,秦国进入了秦王嬴政的专政统治时代。
  再也没有了君臣地位颠倒、名实分离,再也没有了纲常崩溃、秩序混乱。嬴政内固其威、外重其权,开始了对天下霸业的角逐。
  辉煌的大秦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嬴政将国家大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在不断地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嬴政品味到了战斗的快乐,同时也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可是,更为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他去完成,那就是统一六国,这一重大使命不仅是历代先王的夙愿,也是正值龙虎之年的嬴政的毕生追求。
  如今,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已成,但是,统一之路必然充满艰辛和险阻,对此,嬴政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如何实现这一宏愿呢?这是嬴政一直思索的问题,六国不是说灭就灭的,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且,各国之间纠缠的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有会给秦国的统一制造麻烦。
  治世需仁义,治乱重权谋。在这样纷杂的乱世之中,嬴政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帮助他制定出适用的大政方针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