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众数差别作十门。一明众数。二新旧。三定器。四世出世。五界趣。六诸乘。七权实。八位地。九表法。十因果。初众数多少者。谓此初会有五十五众。始从普贤至摩醯众为三十四众。复从善海还至普贤为十八众。帖前总为五十二众。海慧内众并新集十方。及胜音众帖前总为五十五众。第二会中有新旧二众。
帖前总五十七众。三四二会各有天王菩萨二众。帖前总为六十一众。第五会中升天品内有五十二众。及云集众。帖前总为一百一十四众。第六会中有同生异生二众。及第七会一众。帖前总为一百一十七众。第八会中菩萨声闻天王三众。帖前则为一百二十众。于中一一或以十佛世界尘数为量。如是等皆无分齐。然此且约此一世界八会中说。若通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世界皆各有此无边众会。相入重重如帝网无尽即不可说不可说也。是谓花严海会之众。二诸会新旧者。或唯旧无新如六七二会。或唯新无旧如三四五三会。或亦新亦旧如初二八三会。余意各如下集众中说。三定器者泛论列众有三义。一是当机。
二是影响。三是寄法。今此通三也。四世出世者有四义。或俱是世间以时中显现故。又三世间中是一故。或并是是出世。以其行德非世摄故。或亦世亦出。由具前二义故。又随相论。初普贤等是出世。余是世故。或非世亦非出。以是世出出世摄故。是故此众通其三位具斯四句也。五界趣者于三界中除无色天。以随相寄法非殊胜故。若人王经亦有无色天等。五趣中除地狱众。以彼极苦寄相显法亦非胜故。若陀罗尼经亦有此众。又无人王众。以相显非奇故。或菩萨即人众也。或唯列王众。如后十八众说以表法自在故。或通王臣。如此三十四众中说。以具主伴故。六诸乘者。大智论云。
若小乘经初唯列声闻众。若大乘经初具列菩萨声闻二众。义准。若一乘经初唯列菩萨。所以知者。彼论以大品等为共教。别指华严为不共教。以不与声闻共说故。又此上三门各有二说。初中二者。一若为成小教得小果等。唯列声闻。此是愚法小乘。如阿含等经说。二为回小乘显所被机。唯列声闻。是大乘回心教。如金刚波若经初辨。二具二众中亦二。一或先列声闻。后列菩萨。此通始终顿三教。如净名等经辨。二或先列菩萨。后列声闻。此通顿教及同教。如罗摩伽经惟楼王经和休经等辨。三唯列菩萨。中二。一虽列菩萨主伴不具。是同教一乘。如十一面经等辨。二若主伴具足即别教一乘。
如此经说。七权实者。若约三乘佛居此娑婆界。杂众是实。以实报生故。菩萨是权。方便现故。如经云。彼诸菩萨隐其无量自在力等。或菩萨是实。以地前菩萨犹生此土故。杂众是权。依大集经并是他方大菩萨等权形所作故。若佛居净土菩萨唯实。实报生故。杂众是化非实有故。论云受用土中实无此等众生。欲令净土不空故化作如是杂类众生。若一乘中佛在此花藏界。菩萨杂众或并是实。以是海印定现。实德摄故。
或俱是权。以随缘而现故。余义思准。八明其位者。若约三乘此普贤等皆是十地已上菩萨。彼神王既多分是随类生摄。即是八地已上。若一乘中如缘起际。诸位皆齐。是故一人具五位。位位皆遍收准之。九人法者。若三乘中但寄人显法。仍人非是法。若一乘中此等诸人并是法界缘起法门。
又此一众即通三世间。以或作河池井泉水等国土身故。余可知。十因果者。若三乘但是因位。若一乘中或皆是因。以未是佛故。或俱是果。以并是佛海印中现故。又乘解脱力入佛海故。或通因果。由前二义故。或俱非。以离性平等故。并如下叹德中辨
第七诸会请问者作四门。一明有无。二显所问法。三辨能问人。四问仪式。初有无者。于八会中初二后二有请问。
余会皆无。所以尔者。初会标果起因故有问。第二会初为寻因至果故请问。但为因中行位阶降寄五会答也。以果位无优劣故当会答耳。然五会中诸品之内更有问者。并是当会所说法中随说请问。非是别问大位之相。以第六会来唯答第二会初所请问故。第七会中明行熟因果。是故请问。谓行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八会中明称性因果。是故请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也。二显所问法者。初及第八具有果法。而分有因法。但所信摄化为异。第二第七具问因法但行位为异。三能问人不同者。初及第八各具同异二众齐问。以所问法众同依故。第二唯是菩萨同生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