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不全即是可分
非是分遍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二句即全遍。末句即不可分也
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释全遍所以也
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二事遍于理门
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之事于无分之理全同非分同以全同名遍
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非如浮云遍空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上正释二门竟。此下结以叹深
此全遍门超情离见一尘既无涯分。何有法之当情。即不可以识识也。真理全在尘中。何五眼而可睹。即不可以智知也。有本云难见。似明容有可见之分。然不及离字
非世喻能况经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此为譬喻。此因结叹。便简后喻。亦不得以世俗情所见矣。世人焉见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耶。上释结叹竟。此下喻指文三。一喻大小无碍。二喻一异无碍。三喻诸法各各全遍。此但以海波指理事之位。以分义相非全喻法
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海无二故俱碱湿故
如一小波匝于大海即同海故
而波非大不坏相故此以喻上理事相遍竟
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非一异者。下自问答明示
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思之者。将此合于理事也。但以大海字为真理字。以波字为事字读之。即见义分齐也。故下文不合之。上释第三喻指竟。此下第四问答细释也。有两重问答。一对喻中初两节所喻为问答。二对后一节所喻为问答。初云
问理既全遍一尘何故非小以遍难小
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一尘以小难遍。上皆约理望事难也
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以遍难大
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以大难遍。上皆约事望理难也
既成矛盾矛镩也。即枪戈之类。盾干也。排也。昔人双卖。二事各叹其胜。叹盾云。矛刺不入。叹矛即云。能穿十重之盾。智者语云。我买汝矛还刺汝盾。入与不入。即无辞矣
义极相违问以大小。意兼一。异答以一异。兼之大小
答曰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令全收而不坏本位先理望事有其四句初二句正明遍尘非小之相
一真理与事非异故因也
真理全体在一事中宗也。上全遍下非小
二真理与事非一故。真理体性恒无边际上定义宗。下正答难
三以非一即非异故因也
无边理性。全在一尘宗也
四以非异即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宗因例上。以非一非异为因。答理全遍尘而非小之宗矣
次事望理亦有四句一事法与理非异故全匝于理性
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亦上定宗下正答也
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于无边真性
四以非异即非一故一尘匝无边理而尘不大思之宗因例上也。以非一非异为因。答尘全匝理。而不大之宗矣。初问答竟。二对后一节所喻为问答云
问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上开两关。下牒之而难
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若尘外无理则非全遍一切事义甚相违每以理性字为大海字。以事字为波字读之为问亦得
答以一理性融故标下约理四句
多事无碍故标下约事四句。此皆因也
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宗也
各有四句。先就理四句
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前问外诸事处理性有无。今答云有也。前问有则非全。今答云全。谓理与多尘非异。故理性全体遍多尘。亦与一尘非异故。不妨还遍此一尘。且约名字而言。如一父对十子。一一全为其父也
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前问有无。今答有。父子反上也
是故在内即在外
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理与内外非异故。同时能遍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