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略制其义。后明破意。第一后魏菩提留支三藏立一时教。意云。诸佛圣教但唯一时。无有世间大小乘别。亦无半满顿渐等异。所以然者。由佛本愿欲令有情证大果故。道成正觉转正法轮。曾不起心说有大小。随所演说究竟大乘。随诸众生根性有异禀教不同。教成差别故。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此众生随类各得解等。法花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花严经云。如来微妙音。如空无有异。随应受化者。所闻各不同。此即教唯有一实。由能闻者。随受不同而成差别。即同法花。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三草二木生长不同也。二宋朝北凉昙无谶三藏。立教二时。依楞伽经等以立一顿教。即为诸菩萨上根种性。说二空智。证二空如大小由小称为顿也。二者渐教。始从道树终至鹤林。从浅至深。渐次演说名为渐教。初说人天施戒等法。令离恶趣。以于尔时未有出世善根器故。即提谓等经是也。次说生空无我之教。令出生死。即阿含等经是也。次说法空之教破有疑故。即般若经等。次说一乘无二之教。令知佛法。唯一无二。即法花经等。最后宣说诸佛法身常乐我净佛性体常一切有情皆当作佛令欣大果。即大涅槃经也。此等诸教。
藉浅至深名为渐教。又依涅槃亦有二。谓半满二教也。彼云。云何半字及与满字义等。三依梁朝真谛三藏立三时教。第一如来成道七年已还。唯说四谛法轮名转法轮。即四阿含等也。第二时者。即七年已前后三十八年已前说般若等。显法空理照破前有名照法轮。三时三十八年已后未涅槃前说深密等。余遣边疑住持中道不失自相名持法轮也。四者隋朝笈多三藏立四时经。一者四谛教。即小乘经。二者无相大乘。即般若教。三者法相大乘。即楞伽经。四者观行大乘。即花严经。广明三十二贤圣行位等也。第五南二向居士刘乱立五时教。第一时者。佛初成道三七日中。为提谓波利等五百价人。但说三归五戒。以彼未有出世器故。第二时者。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有行之教。未为说空。即阿含等。第三时者。十二年后三十年中。说彼三乘同行空教。即般若等。第四者。即三十年后四十年前。破权显实。唯说一乘以为究竟。亦未显说。常住佛性。当说无常佛性。明一乘佛果。以为真实。即法花等。第五时者。四十年后未涅槃前。显说常住佛性。
常等四德。即涅槃经等。略明破意者。且第一师一时教者。若废事谈理。及同一会有大小机别可如。所说若通一切。即为不可如胜鬘经等。唯被大故。遗教经等。唯被不故。又违解深密经三时文也。破第二师意说有。于理虽可然。定制诸经为渐。顿者义即难解。皆不定故等。第三师说三时教者。义即可然。约年数定。即为不可如花严经等最初说故等。破第四师意。观行无想贯通诸经义。即可尔局定于教理即不然等。第五立五时义。亦约年数。准同前破。又无文说故义不可依等。恐繁不录。判正义中录有二。初总立教时二合者。此经已下别名此经。何时中摄。立教时中初引文后释义。即录可知。波罗痆斯者。即波罗奈国也。婆沙一百八十三释云。是河名。去此不远造立王城。因以为名也。仙人堕处者。昔有一王将诸采女在园游戏。有五百仙。乘空欲度。见生染并失神通。一时堕落。从此为名施鹿林者。智度论云。波罗奈国梵摩达王。游猎于林见二群鹿。各有一王。一是提婆达。一释迦菩萨。
鹿王身七宝色见彼人王。大众杀其部党。起大悲心。直往王前。诸人恣射飞矢如雨。王见此鹿直进于前。敕诸从人令摄弓箭。鹿王既进跪向人王。王以游嬉逸乐小事。群鹿一时皆受死苦。若以供膳当自着。次日旦一鹿以供王厨王遂然许。乃至后时于提婆达多群中有一白鹿。次当送王。腹中有儿诉云。儿不合死。请且差替。彼王不许。鹿母来向菩萨鹿王。菩萨鹿王言。汝虽有理越行差他又为不可。我自替汝去。既至王所。人王怪问鹿王。何得自来。遂具陈其事。人王闻已大生惭愧。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鹿身。名曰鹿头人。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若能有慈惠。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遂将此林以施群。因事名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者。即诤起处也。第一时唯为小乘说四谛。有言遍计是空。意在依圆密谈于有。既非至极名有上容。是未了义故诤兴也。第二时中。唯为大乘除其有广说遍计所执。是空不言依圆。是有相密说空亦为未了。第三时中。普为一切乘者。通大小也。说遍计为空。依圆是有。显说性遍计空故不着于有。依圆有故不着于空。远离二边契合中道。是真了义故。无上无容也。
涅槃初教服乳等者。彼经第二初喻外道说一切有我。如愚医师。但教服乳。意云。虽说我名。如虫食木偶成字等非常我也。二总教断乳。即是相望喻佛总说无我教也。第三随病论执有服不服。即涅槃等教分说也。无我者名为生死或业在不自在故。我者名为如来。有大智惠得自在故等。彼文本意虽不说三时教。今据义取文。即彼初执一切有。第二说一切空。第三分别即同有无说。是三时义也。虽外道所说不同小乘。然且据执有义边相似而说。是慈恩意非谓奘引也。二种法轮者。如上真谛所立三时教中释也。信解品亦有明说者。彼云。我等内灭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更无事初时教也。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作众生都无欣乐。第二时也。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等。第三时也。若唯顿悟大不由小者。谓定性大乘。或不定种性。始从凡位员义发大心修行大行名为顿也。问。此立三时。知上真谛三时何别。答。即由约渐顿二义及云亦非年月定制后先等。此即正简不同真谛三时之所以也。释不惊怖等约三无性者。闻相无自性性不惊。闻生无自性性不怖。闻胜义无自性性不畏。皆为希有也。意云。说三无性是第二时教也。故约此义以释经文。河南法师者。淄州法师也。标我以辨名为了义等者。河南总以四重简了不了。一法印非印门。即小乘经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此三印名之为了。无者不了。二说佛身常无常门。即大乘说常名为了义。小乘说无常名不了义。三显了非显了门。即隐密显了二相说也。四言广语略门。即广略二说为了不了也。如其次第。初简外道。次简小乘。次简第二时后简略说义。录中所引当第二义也。即约大乘名了义了也。涅槃经第六云。声闻乘法犹如初科未得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