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言篇
老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裏,洞同覆蓋,而無所礙,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寢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
符以示信,言以達誠,世有謂符命、符璽、金符、玉符者,以能示信達誠,此感彼應,故曰符言。夫道高下無極,遐邇貫通,無形無名,有情有信。聖人體道,不私喜怒,見物而名,事至而應。不言之言,可以符信。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見譽而為善,立名而為賢,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治不順理則多責,事不順時即無功,妄為要中,功成不足塞責,事敗足以滅身。
名者殺身之具,聖人所戒。夫欲尸名者,必違天悖道,舍公就私,要譽立名,生事害眾。故治不順理,功不掩責,事敗滅身,信不誣矣。
老子曰: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形,動於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故夫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夫為治者,失其所治則亂。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甘泉必竭,直木必伐。華榮之言後為愆,石有玉傷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前。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作善降祥,不善降殃。惡不可作,名可尸乎?夫求為寧者,寧失即危。求為治者,治失則亂。皮文好而剝,身角美而殺,未有不由自召而至。
老子曰: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翰,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陳彼五行,必有勝,天之所覆無不稱,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天為蓋無不覆,地為較無不載。天地之於人,恩大無極。聖人法之,因時而行,有動必從。如彼五行,相生相勝。善用道者,知不言知上也,不知言知病矣。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夫好事者未嘗不中,争利者未嘗不窮,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好,反自為禍。得在時,不在争,治在道,不在聖。土處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
天地人物更相盜而為養,盜得宜則安,盜失宜則害。是故食能養人,亦能害人,民能戴主,亦能悖主。夫士之立法創事以盜民力,初若利之,至於末流,未有不自賊者也。知得在時不在争,治在道不在聖,則無相盜之失矣。
老子曰:一言不可窮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諸侯雄也,四言天下雙也。貞信則不可窮,道德則天下宗,舉賢德,諸侯雄,惡少愛眾,天下雙。
言寡尤,行寡悔,在行不在言。執大象,天下往,在德不在險。惟口出好興戎,言可不慎乎?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飲食不節,簡賤其身,病共殺之;樂得無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共殺之。
生必有死,人孰免焉?非命而亡,良可哀也。嗜欲死病,利欲死刑,強梁死兵。夫三者所死不同,非命則一。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來矣。
施報之理,種瓜得瓜,種果得果。恩怨之報,理一如之。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適情性,即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天命、心術、好憎、情性,四者相通,如月在水,虧盈圓缺,隨象現影。心術邪正,禍福隨之。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也,禍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來,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閑居而樂,無為而治。
信己何求?非己何憎?德行由己,非譽由人。是故譽不加勸,毀不加沮,居閑而樂,治不以為。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免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挫。故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夫道不可以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故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伺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來者不迎,去者不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不失其直,與天下並流不離其域,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內無奇福,外無奇禍,故禍福不生,焉有人賊。故至德,言同路,事同福,上下一心,無歧道,旁見者遣退之於衺,開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貪得忘失,眾所同病。無欲故靜,斯謂至人。理之在天下,有不可必。夫守其已有,則未得或至;求其未得,則所有或亡。是以有道者,內無奇福,外無奇禍,與天為徒,人豈能賊之哉?
老子曰:為善即勸,為不善即觀,勸即生貴,觀即生患。故道不可以進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求譽,治隨自然,已無所與。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不通。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德,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一達而人才滅矣。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道勝人則名息,道息而名章,即危亡。
為善不求福而福至,為惡不求禍而禍生。遺臭萬世,流芳千古,宜有間然。是故愛名重,則心不用道;造道深,則身不求名。此天人之所以分。
老子曰:使信士分財,不如定分而探籌,何則,有心者之於平,不如無心者也;使廉士守財,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監見其醜即自善,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即免於累矣。
分財探籌,有心不如無心之平;守財閉戶,有欲不若無欲之康。舉疵則怨,在彼則不愛;鍵醜自善,在我則愛之。惟物接而無與於己者,我無是心,人亦無疵焉。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其寶幣,必以卑辭,幣單而欲不厭。卑體免辭,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約定而反先日,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而內修道德,修其境內之事,盡其地方之廣,勸民守死,堅其城郭,上下一心,與之守社稷。即為民者不伐無罪,為利者不攻難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事人以寶幣者,幣單而欲不厭。結交以卑辭者,辭窮而約反先。惟內修道德,上下一心,則可以守社稷,保民人,其道全矣。
老子曰:聖人不勝其心,眾人不勝其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衺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擊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衺氣也。衺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聖人損欲以從性。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說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分也。理勝則所為皆天,欲勝則所為皆人,此又君子小人之分矣。理欲相勝,邪正相傷,君子不為,況聖人乎?
老子曰: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已者得,而衺氣無由入;飾#1其外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夫須臾無忘其為賢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無忘其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爹,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真道養神,人道養形。在內者得,在外者輕。遠聲色,薄滋味,養形之道也。絕思慮,守精氣,養神之道也。治身養性,內外兼得,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老子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至得道者若丘山塊然不動,行者以為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無與也,故無奪也,無德也,故無怨也。善怒者必多怨,善與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故譽見即毀隨之,善見即惡從之,利為害始,福為禍先,不求利即無害,不求福即#2無禍,身以全為常,富貴其寄也。
聖人明照海內而民不昏,富藏天下而民不貧。順天地之自然,任萬物之自生,不私與故無公取,不輕賞故無重刑。視富貴如浮雲,乃可以全其真。
老子曰:聖人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服不雜,行不觀,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辱,異而不怪,同用無以名之,是謂大通。
素隱行怪,君子不為。屈奇之服,詭異之行,豈聖人之事哉?光而不耀,廉而不劌,與民同用而已。夫是之謂大通。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返也,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聖人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隨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天道無親,唯德是與。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中心其恬,不累於德,狗吠不驚,自信其情,誠無非分。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帝王之崩,藏骸於野,其祭也祀之於明堂,神貴於形也,故神制形則從,形勝神則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大通。
道乃天下之所共由。聖人直己待命,時來時去,不將不迎。立乎中央,以制四方。不伐功,不悔行,其心恬然,通道知命,聰明雖用,必反諸神。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以數筭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道尊德貴,悅諸心而存諸己也。故不以貧賤動其心志,身治則天下不足憂矣。其肯以不百年之身,過為天下憂乎?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爵高志驕,人必妬之。官大氣豪,主必惡之。祿厚不施,人必怨之,高下相傾之道也。惟謙卑好施,貴不忘賤,高不忘下,故無怨尤。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即闇且聾,人道不通,故有闇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闇聾哉,心亦有之塞也,莫知所通,此闇聾之類也。夫道之為宗也,有形者皆生也,其為親也亦戚矣,饗穀食氣者皆壽焉,其為君也亦惠矣,諸智者學焉,其為師也亦明矣。人皆以無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弈之日問道,聞見深矣。不聞不問,猶闇聾之比於人也。
受形而生,親之恩也。饗穀而壽,君之惠也。由學而明,師之德也。長而成人,身亦貴矣。言乃心之聲,通己於人,非言不達;通人於己,非言不聞。言其神矣乎。能不以私言廢公言,無用害有用,則聞道深而不孤上之人矣。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與不在求。是以聖人之欲貴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為取,後之為先,即幾於道矣。
禮貴乎先,言貴乎後,此人之情,故可服以德,不服以力,是以聖人進退有度,先後有節,故天下樂推而戴之。
老子曰: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眾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聖人知病之為利,利之為病。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多藏之家,其後必殃。夫大利者反為害,天之道也。
德不厭廣,分不可踰。水淺而舟大則膠,樹大而根淺則拔。人之德薄才淺,懷不仁而據高位,鮮不技矣。惟知利病反覆,無甚愛多藏,得義利之和,又何病焉?
老子曰:小人從事曰苟得,君子曰苟義。為善者非求名者也,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所求者同,所極者異。故動有益則損隨之。言無常是,行無常宜者,小人也。察於一事,通於一能者,中人也。兼覆而並有之,技能而才使之者,聖人也。
圓顱方趾,含齒戴髮,均是人也。稟氣有異,智愚分焉。小人苟得,才勝德也;君子苟義,德勝才也。可上可下,則為中人,天縱多能,其聖人乎?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歸也,故世治即以義衛身,世亂即以身衛義,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故生所受於天也,命所遭於時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君子能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為非,而未必免於禍。故君子逢時即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不時而退,讓之以禮,何不幸之有。故雖處貧賤而猶不悔者,得其所貴也。
受命于天,賦形為人。生有所假,死有所歸,所遭於時,或窮或通,何莫非命?有其才而不遇,天也。是以君子為善,福無必得;不為非,禍無必免。故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貴在我矣。
老子曰:人有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於道。得道則心治,失道即心亂。心治即交讓,心亂即交争,讓即有德,争即生賊。有德即氣順,賊生即氣逆。氣順則自損以奉人,氣逆則損人以自奉。夫氣者可以道而制也。天之道其猶響之報聲也,德積則福至,禍積則怨至。學敗於官茂,孝衰於妻子,患生於憂解,病甚於且瘉,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陰符》曰:五賊在心,施行於天,氣順則治,氣逆則亂,治即交讓,亂即交争。氣逆乎心,則賊於其身。氣逆乎時,則賊於其國。惟以道制氣,則能損己奉人。雖官茂不能敗吾之學,妻子不能衰吾之孝,曷有憂解之患,且瘉之病哉?能慎厥終,罔有所失。
老子曰:舉枉與直,如何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所謂同污而異泥者。
不曰舉枉措直,而曰舉枉與直,何哉?舉枉與直,是拔小人而歸於君子,何不得乎?舉直與枉,則是推君子而納諸小人之域,君子不往矣。同污異泥,處小人之道,和而不流。
老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聖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之所在。道縣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調,風雨不時,人民疾飢。
和之用至矣。天得之萬象明,地得之萬物生,人得之萬事成。人主之心,和其可失乎?失則天地不交,人民疾飢。夫聖愚同一死生,其不同者,義與利之間耳。利者義之和,聖人明於理,分利亦義也。愚人不知利害之所在,義亦利焉。
老子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得隨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3,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雖安,好戰者危。故小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而勿用。
禹拜昌言:班師振旅,而苗民格。聞一言之當,勝萬兵也。得隨珠和璧,不如得事之所由適。是以聖人貴道不貴寶,尚德不尚功。肯以兵自危哉?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德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勝不如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勝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德勝者霸,得人心也。勝敵者強,得人力也。然非得人之心,未有能用人之力也。敵何由勝?強何由霸哉?德,自得也。自得則柔弱勝剛強。故能勝不若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是德相若也。柔勝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則德又勝我矣。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惟聖人能之。
1飾:聚珍本作『適』。
2無害,不求福即:原本無,據聚珍本增。
3由:原作『田』,據聚珍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