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出差回家看父母
一九六五年十月,三线建设到了关键时候,众多大型企业和大专院校相继在重庆的深山里动工兴建,建设大军不断增加,据说当时流传一个口号,叫做“好人好马上三线”。李涵的到来,确保了这些工程的快速进展,加上有老首长的鼎力相助,重庆段预定的建设项目接近了尾声,有一大批项目率先经过国家验收,投入了使用。
李扬接到指挥部命令,与李涵一起到三线总部汇报工作,也就是说,俩人要回北京十多天。对于李扬来说,这道命令不亚于金榜题名,心里的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当然首先是高兴,高兴的是马上就要见到自己的老爸老妈了,只身在外这么多年,二老想念儿子的心情李扬知道,所以,借这次出差的机会回去孝敬一下父母,是李扬梦寐以求的。还有一份担忧,担忧的是回家后老爸老妈或乡亲们一但问起婚事儿,自己将如何作答。
刚吃完早晨饭,李涵就来了:“准备好了吗?”
“还有两天才上火车呢,今天准备是不是早点儿呀,看的出来,奔家心切呀。”
“难道你不是吗?估计比我还心切。我的意思咱们要提前准备,怎么也得到市里买点地方的土特产拿回家呀。”
李扬说:“那是肯定的,明天咱们俩就去市里,我给两边的老人买点他们爱吃的重庆著名的糕点。不管怎么说,这次回家是一次再好不过的朋友相聚的机会了,到家后我要把儿时的那些小伙伴全聚在一起,给他们讲讲国家的大好形势,使他们踊跃投身祖国建设的大潮中。你回去后有什么打算?”
李涵想了想,说:“我跟你不一样,你吃饱了一家子不饿。我不行,我家里有一大家子人呢,另外我还得抓时间到老丈人家看望一下,离开家这么多年了,我家里全仰仗岳父岳母照应呢。”李涵说完,李扬半天没言语。
李涵知道自己说到了李扬的痛处,马上改口儿:“你可不知道成家的苦呀,哎呀,那个事儿呀,整天干都干不完。说心里话,娶上一个好老婆,是你一辈子的福气。就说我们那口子,在县城工作,几乎每天都回家,孩子小我又在几千里开外,没办法。所以我认为你现在也不错,没有牵挂一身轻松。”
“李涵呀,你也不用安慰我,我个人的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实在对不住在家辛苦劳累的父母,老两口子盼望抱孙子比哪家老人都心切,我目前的状况你最清楚,我有什么办法,听天由命吧。”
“这次回家我想通过朋友再打听一下张帆的去向,如果一旦有消息,你千万不要再错过了。”李涵说道。
李扬知道,自己打听五年了,都毫无音信。李涵的打听同样是水中捞月。实在不行也只能按老首长说的办了:有合适的姑娘先处着了。回家后如果有人提及个人问题,就按照李涵说的“随机应变”吧。
重庆火车站是五十年代后期开工兴建,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铁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经过广大筑路工人的艰苦努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这条铁路就竣工通车了。
李扬和李涵早早的就来到了位于沙坪坝地区的火车站,因为去北京的火车只有两趟,如果赶不上上午的火车就要等到晚上才能上车了。一路上遇坡爬坡遇洞钻洞,与其说火车在行驶不如说它是爬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来回一次你就会体会到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真正含义了。刚刚离开重庆站,就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李扬他俩把行李放好后,想坐在座椅上休息一会儿,突然一块巨大的石头夹杂着树木和泥土从右侧的山坡上汹涌地滚落下来,只听“咣当”一声,这块巨石撞上了行进中的车下体,滚滚浓烟罩住了整列火车。顿时车厢内的旅客都被吓瞢了,车厢内一片混乱。列车立刻停了下来。李扬他俩也不知如何是好。随车的维修工立马下了车,冒着还未散尽的浓烟找到了被巨石撞了的那节车厢,经详细检查,车厢被撞进了一个大瘪坑,其他地方无大碍。
这次沙石滚落给后面的火车造成晚点两个小时的损失。一次惊魂过后,乘客们的精气神儿倒提高了,有的席地而坐聊起了祖国解放这么多年的变化,还有几个重庆当地人大侃三线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就听一个小伙子说:“据说参加三线建设的大部分是外地人,原来的总指挥是本地人,不知道什么原因给撤了,也换成了外地人。”
“你没听说吗,新来的总指挥和驻防在这里的部队首长还是哥俩呢,你说巧不巧吧。有这哥俩在咱们就有好日子过了。就是不知道这哥俩成家没成家。”
另一个小伙子紧跟着说道:“人家都那么大官儿了哪能没成家呢,努力把自己的事办好,别瞎操心了。”
李扬与李涵交换了一下眼神儿,俩人会心地笑了笑。
原计划哥俩开车回来,想着到北京以后上去哪都方便,后来考虑到几千里的道路大部分是石子路,还伴随着泥石流的滑下。最后还是决定乘火车回家了。
颠簸了两天两夜,笨牛似的火车终于在两天后的中午到达了北京站。下了火车,两人连饭都没顾得上吃,改乘汽车就回了家。一路上家乡的变化,无不吸引着身在外地的游子。特别是李各庄村头的那棵大槐树,仍然枝繁叶茂不说,在它的附近村民们又栽了好多同样的树,从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一排排一行行地围绕在大槐树的周围。李扬看到这些无比兴奋,高兴地说:“李涵你看,我们村的镇村之树的数量增多了,越来越茂盛了。”
李涵说:“这棵大槐树给你们村带来了吉祥,同样给我们村也带来了好运。树是你们村的,但它镇守着两个村子。所以两个村子都受益。”由于李涵和李扬两村相邻,所以俩人同乘一辆公共汽车,在下午四点半就到了各自的家。
李扬径直来到自己的家门,见院门锁着,转身朝张帆家走去,今天是怎么回事儿,大街上怎么没碰见一个人呢?走了几分钟就来到了张帆家的院门口,院门虚掩着,李扬喊了声:“大爷大娘在家吗?”没听到回音,推开院门径直来到了正房的屋里,进门看见爸爸妈妈也在这儿:“刚才回家我看门锁着,我想您二老准在张大娘家,所以就到这儿来了。”
李扬四年后今天突然回家,无不使两家的老人感到惊讶。李大娘站了起来,李扬马上迎上前去,搀扶着满头白发的妈妈说:“您老坐下,儿子回来探亲来了。”
李大娘抚摸着多年不见的儿子老泪纵横,紧接着,娘儿俩抱在了一起,儿子用手梳拢着妈妈稀疏的白发,感慨万千。
这时李大爷也站了起来,拉着儿子的手说:“坐下吧,让儿子休息休息。怎么来的?一路上很难走吧。”
“坐火车不显,就是时间长了点。”李扬把行李放在了墙跟儿。边脱外罩,边问候张大爷和张大娘,“您二老身体还好吧,这些年我和张帆都不在家,无法照顾您二老,将来我俩都转业了一定要加倍弥补。”
“很好的,有银环和二楞他们呢,还有乡亲们帮忙,没问题。我家闺女什么时间回家呀?”看得出来,张大娘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她的心里在流泪。张帆从军二十多年,真正守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没有多少年,大部分还是孩提时代。即便这二十几年也曾经回来过,但也是来去匆匆,跟父母的话还没说够就得回去。
李扬挨着张大娘坐了下来,说:“张帆几年前就到了新疆,想尽了一切办法与她联系,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像她在人间蒸发了始终没联系上。”
大娘说:“还是那次开英模会的时候她回来几天,在家没怎么呆就回了部队。这一话就是好几年呀,到现在也没回来过。”
李扬进一步问道:“这几年您跟她有过联系吗?”
没等张大娘开口,张大爷说开了:“说是在新疆什么兵团,没记住。也联系了几次都没联系上。后来又托人打听,说新疆不止她们一个建设兵团,这些兵团大都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通讯也不方便,很难找到。”
李扬一边听着一边摇头。张大娘“唉”了一声,说:“扬子,我们两口子是看着你长大的,你的脾气禀性和为人我们是心知肚明的。今天你的父母都在,听大娘一句话。”
李扬边听边不住的点头:“大娘您说吧,侄儿听着呢。”
张大娘往外挪了挪身子,李扬倒杯水递给了大娘:“你和张帆是青梅竹马,形影不离。在家的时候,那时你很瘦小,经常挨别人欺负。张帆天生天不怕地不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她跟谁还学了两手,每当你挨欺负的时候,总是张帆挺身而出,打跑那些混小子,把你解救出来。你们俩人的关系从那时就基本定下来了,看到你们俩恩恩爱爱的样子,做老人的都非常高兴。幻想着你们俩人将来有一天成家了,再给我们生个一男半女的,那是多么高兴的事儿呀。但是,这几年你们俩天各一方,杳无音信。在你没来之前已经和你父母进行了商量,不行你就别傻等了,都四十来岁的人了,有合适的姑娘就处着吧。”
张大娘是含着眼泪说这些话的。张大爷嘴里叼着旱烟在地上来回溜达,李扬的双亲坐在长条板凳上低头不语,后来听到张大爷说了一句:“多好的一对,太可惜了。”随后大家不语,沉默的空气让人感到窒息。
还是李扬打破了沉默:“这次我回来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的,完了就得回去。我回重庆后再托人认真地找一下,如果实在找不到,再另作打算,您们看这样行吗?”
张大爷抽了口烟说:“到目前为止只能这么办了。”
李涵到家以后,不巧家里人出门儿了,过两天才能回来,把行李放好后,带了点礼品就找李扬来了。“你不在家陪着老爹老妈,到这儿干吗来了。”
李涵不加思索的说:“不但现在来了,恐怕还要在你家呆两天呢。”
“怎么回事?”李扬不解。
李涵把到家的情况说了一遍后,继续说:“大爷大娘是不是不欢迎我来呀。”
大娘说:“你瞧这孩子,说的哪的话,大爷大娘欢迎还欢迎不过来呢,”
“那我就从您这呆两天,陪陪您二老。”李涵把礼品放在柜厨上,说:“这是孝敬您二老的,请您笑纳。”
“还跟我们文盲拽词儿呢。”李大爷看了看柜厨上的东西:“来家里看看就行了,花什么钱呀。”李大娘到外面忙活饭去了,她要做顿好饭,让爷仨好好的吃一顿。
李扬在家只呆了三天就回北京了。这些天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扬躺在床上,老人期盼的眼神,银环及乡亲们失望的目光,一直在他的眼前晃动。但谁能了解李扬的心情,李扬又何不在焦虑和期待中苦苦寻觅着心中的恋人。看着儿时的小伙伴个个都成了家,有的孩子都上学了,昔日的伯伯大爷现在都已到暮年,父母双亲盼孙子眼晴都盼花了,头发也等白了。不能再等了,不能让父母再为我操心了。李扬起来跪在床上,面朝新疆的方向,默默地祈祷:“张帆,对不起了,如果你还活着,如果今生今世咱俩还能见面,我仍然是你的好哥哥,你仍然是我的好妹妹。祝你幸福。”祈祷完趴在床上哭了起来,声泪俱下。
李涵因故要晚回去几天。李扬独自回到正是“火炉”发威的重庆。眼看着一个个大型企业相继竣工,交付使用,一座座大专院校陆续招生,培养国家急需的优秀人才。集全国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之力,建设好三线,巩固好战略大后方,是当时一切行动的中心。
“李团长有人找”餐厅外面有人喊。怎么昨天晚上刚回来,今天就有人找,无奈,李扬哗啦两口早饭,出门一看,不是别人,是老首长和宣传干事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