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正无奈时,听到诸葛明有话要说,眼睛一亮,便想试试这位诸葛亮的后人是否真有能耐,便大袖一挥,准了。
“敢问这位大人名讳?”赵紫云施礼问道。
“本官内枢密使文彦博,这位乃是御史中丞司马光大人。你传道授业,善莫大焉,遭此大难,本官定会为你讨回公道,只是国之大事,非尔等擅奇巧技者可定夺。”文彦博虽说得委婉,但神色间傲然无比。不过文彦博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三朝元老,当过宰相,政绩斐然,连皇帝办事,也得看他的脸色。
“不敢,本朝太祖有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且有碑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只是敢问文大人,所谓士大夫,何为士大夫。”赵紫云不卑不亢道。三朝元老,是牛B,可虽然自己不是正牌诸葛亮,但有了千年文化的积累,当个事后诸葛亮也未必差了。
“《周礼·考工记》曾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到了本朝范指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太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乃前所未有的创举。如今大宋承平百年,百姓安居乐业,士子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太祖之训,居功至伟。”司马光抢先答道。不愧是写《资治通鉴》的,一开口便是典故,赵紫云在这方面可差远了。
“司马大人曾言,本朝士大夫泛指天下所有读书人,且不是如何算是读书人,读什么书?”赵紫云一步一步引诱道。
“哼,自然读的是圣贤之书,儒家经典,孔孟之道。”文彦博对赵紫云插手国家大事有些不满,在他的眼里,当以文人治世,搞技术,哪怕再好,也毕竟是低贱的。
“那儒家讲的,是何经典,孔孟所授,是何之道?”赵紫云步步紧逼道。
“儒家经典,孔孟之道,浩瀚如烟,穷一生而得之一二,可谓今之贤人。但若大致说来,便是仁义礼智四字。”司马光抚须思索道。
“司马大人所言,天机深以为然。仁者,爱人也。邓倌与李定二人,为保一己之私欲,而屠戮无辜百姓与士子,可有仁?义者,忠也,食君之禄,却欺上瞒下,中饱私囊,陷害忠良,可以义?礼者,德也,官官相护,欺压百姓,巧言令色,可有礼?便算是有智,可四去其三,当不为士大夫。陛下,司马大人也以为邓倌与李定不属士大夫,陛下当可斩之,以儆效尤。”赵顼侃侃而谈,把老实的司马大人唬得一愣一愣,嘟囔着说我没有让陛下杀他们的意思。
赵顼在龙椅上听得眉开眼笑,一拍龙椅,站起来道:“好,诸葛公子言之有理,你等犯下如此罪行,斩之亦不为过。”
“陛下,微臣有罪,只是切不可听此诸葛刁民妖言惑众,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呐。”邓倌犹自在那里呼喊道,李定已经面色惨白,不言不语,瑟瑟发抖。
“陛下,若论罪责,邓倌与李定二人,杀之不为过。只是不可因小失大,大宋有今日之局面,乃全天下士子共同努力之结果。诸葛公子虽善奇巧技,可治国之策,当以儒学,儒家讲仁者爱人,便是犯有过错,也当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奇巧技虽可图一时之便利,陛下若沉迷其中,当有亡国之祸。”文彦博一点也不给皇帝赵顼面子。
赵紫云气得牙根痒痒,奶奶的,就是你们这帮子儒家学者,搞什么中庸之道,无为而治,宣扬仁义礼智,草原上的野狼来时,也没见你们捧一本儒家经典就能吓退敌兵。奇巧技,奇巧技是他妈的第一生产力。
“陛下,小民今日请与文大人一辩,不知文大人敢应辩否?”赵紫云今日要为奇巧技正名。
“不知诸葛公子想辩何事,文大人乃当世大儒,怕是不屑与你辩驳的。”赵顼虽如此说,但其闪烁的目光说明,他是很想让诸葛明与文彦博辩上一辩的。
“诸葛公子,你想所辩何事,本官无不应允。”文彦博可不想在年轻的皇帝面前示弱。
“文大人,小民所请辩者,乃奇巧技,乃国富民强的根本。”赵紫云此言一出,四座皆惊,连一向思想开明的王安石也颇受震撼。
“笑话,国富民强的根本乃是广施教化,劝农桑,修水利,使老有所养,病友所医,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居乐业,便可使国富民强。天下财货皆有定数,取之一份便少一分。奇巧技虽可获利一时,但非根本所在。”文彦博不屑道。
“文大人所言,天下财货皆有定数,天机不以为然。敢问文大人,当今大宋子民,若一年耕种一亩土地,可获粮食几何?”赵紫云微笑问道。
“若是本朝的占城稻,风调雨顺时,每亩可获粗粮三到四石。”司马光答道。文彦博是管军事的,对民生上的事情不太在行。
“陛下,小民隐居时,对稻谷有所研究,今配出一新品种,可亩产十石以上。”赵紫云语出惊人。没想到这个时代粮食产量这么低,一石相当于一百斤,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粮食亩产才三四百斤。而袁隆平研究的杂交稻,最高亩产已经达到一千公斤,多么巨大的差距啊。赵紫云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怀有深深的敬意。
“诸葛公子,你此言可当真。”王安石忍不住出言询道。
“当无戏言,小民带有超级稻谷的麦穗,不知可有老农识得。”赵紫云从行李中取出一从二十一世纪带来的杂交稻的稻穗道。
“陛下,微臣有一管家,早年以种田为生,且容叫来一询。”王安石向皇帝道。
“快快传来。”皇帝赵顼激动道。若真是如此,大宋再无饥荒也。
不一会儿,一管家打扮的下人被传到殿前,正欲施礼,被皇帝急急叫停,让他看看赵紫云手里的麦穗有何不同。
管家接过赵紫云手里的麦穗,不由眼前一亮,仔细打量。
“陛下,此麦穗粒粒,且颗粒众多。此非本朝常见占城稻,占城稻颗粒无此巨大,且麦穗最多一二十粒,而此麦穗颗粒,怕有三十粒以上,不知此为何稻种,若能广布天下,当为天下百姓之福也。”管家激动道。
“诸葛公子,你若能提供此稻种,当为本朝,不,乃大宋开国以来最杰出的功臣,朕可封你为亲王,并着请礼部,为你建立祠庙,开碑立传。”赵顼许下重诺。
“且慢,诸葛公子,此稻种当为利国利民之物,便是由此封王也不为过。只是此物与奇巧技又有何关?”文彦博仍有疑问道。
“文大人有所不知,此稻种非偶然得来,乃是经过不间断的研究与推断,穷诸葛一脉十几代人,到了本朝方才完善。其间应用到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学术,若文大人有心,小民我将这些书籍送大人府上,以供一观。”赵紫云道。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去看。
“陛下,此稻种自当献给陛下,愿大宋江山稳固,百姓安康。只是还请陛下及众大臣答应小民两个请求。”赵紫云朝皇帝赵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