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紧急搜救夏博士和太空机的最终消息之际,他还有一些时间抓紧处理眼前的难题。纪铮铭听完太空机搜救指挥组的汇报,很快作完加强梯队增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夏博士和太空机下落的指示。然后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工作安排。
他要马上返回地面,立即检查组织疏散海洋城居民的工作进展,特别是隔离工作的细节,尽可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疫情在地面居民中再次引发扩散。还要面对没事也要找事的媒体,很难有什么好办法躲得过媒体人的新闻嗅觉,有时主动让他们了解一些真相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帮助地面居民和国际社会共同来关注眼前的特殊病症,说不定有利于病因问题的解决,假如是人为培养的细菌特征的话。
“假如是人为培养的细菌特征的话?”这只是纪铮铭大脑中一闪的念头,他根本没有认真的去想过这种可能。
纪铮铭没有深想刚才的一闪之念是有理由的。算来距今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当时,指挥部对正在建设中的海洋城未来居民素质的研究很费了一番心思。从管理、安全和为未来居民的角度考虑,提议只在国内选择志愿者的专家不少。纪铮铭也倾向这种观点。他认为有几个大前提决定应该优先选择国人作海洋城的居民。
“我是这样分析:未来海洋城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我们已经论证过的所有方案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安全第一。安全有很多方面,其中硬件安全已经得到保证。现在涉及的是海洋城软件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管理安全,居民安全。我们不能排除相对利益集团对这个项目的种种不轨预谋,那我们就要尽可能预防这种可能的发生。前提之二。海洋城未来居民的选择参数很复杂,工作量十分巨大,要投入的人财物虽然已经得到保证。可是,时间进度和工作质量需要每个具体对象的配合来决定。如果境外居民因为不能完全满足入住健康条件,导致相关工作反复受阻,最终影响的是海洋城未来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不能接受的后果。其三,我从软件管理角度考虑投资成本控制,境内选择居民与境外选择居民的区别大家也能想象得到。”这也是他与夏博士的观点第一次相悖。他认为自己完全出于对海洋城的成功、也是对夏博士的关心才做的这个选择。
可是,夏伏林很执著,她只强调数据采样广泛性:“作为未来人类可持续生存研究的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它不能只适用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需求。其核心技术的数据库只局限于某个民族的特征,我们就不会有人类未来可持续生存项目的存在。各位想一想,用科学的和整个人类的需求来衡量我们的取舍,还是用经济或者政治的角度来权衡项目的成败,我们该选择哪一种?这个问题已经在决定它能否立项时讨论过,我们没有理由把现在能做完的事情留一半让以后去补充。这是我的意见。”夏伏林的反驳很有力,关于安全和经济问题早已经不是现在才该考虑的问题。纪铮铭自己觉得落了个脸红。
“对于已经提出来的问题和可能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我建议交给方案组,把它全部输入银河群,让银河群把所有问题的延展方向进行假设,三个月后我们每人一份比较后的参考资料,到时候作为最终结论再报国务院批准。在此期间,仍然可以不断把新的角度,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交给方案组登记后输入银河群。”那次争论就这样被夏博士统一了。
此后,夏博士的定位得到更大层面和更高决策层的支持,为此专门成立了国际海洋城实验基地居民国际志愿者登记处。从全国抽调有经验的医务工作者,安全纪录审核,政治倾向调查,宗教族群史,文化和饮食习惯,婚姻及文化,基因和家族病史查询等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人员二千多人。从网上报名的一千一百多万个家庭中遴选出四十万户,然后分别面试,最后确定四万人进入体检登记,从中选出首批三千个家庭,约15000千人。选择志愿者家庭的过程很严格。但是,有些环节的设定又非常随机,所以,要是想让志愿者家庭成员为某个政治或经济组织的集团利益服务,损害海洋城试验结果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即使有这种可能,成功的希望也许不到万分之一。
既然如此严格和认真的遴选结果,怎么会有人为的因素潜伏这么久才开始暴露?这一点纪铮铭当然想到了,只是没有结果。所以就没说出来。
至于夏博士的下落,他只能委托给外交部、国防部、南京军区和国安部门去动员所有可以动员的机构,包括国际友好组织和有影响力的人士,不管是政治家还是行业知名人士。
纪铮铭决心一下,思路反而清晰起来,“老张,看来我们是被将军啦,有人在下险棋,我们不能不应啊!赶紧起草一份简报向中央作一个汇报。走,我们到地面去干他一仗。”
他说话的口气,中气十足,显示了他要把主动权夺回来的信心。他的语调一下缓解了在场人员一晚上的紧张气氛。大家都向他投过去企盼和信任的眼神,纷纷麻利的行动了起来,好像根本没有人熬过夜一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