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傲,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傲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化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傲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傲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傲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黔傲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站了起来,高声说:“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条件,没有必要的尊重,就无法使友谊顺利的发展,更谈不上成为真正的朋友知己了。故事中黔傲的做法大家也看到了,他不仅不尊重那些饥民,甚至是戏耍着施舍东西,最终也遭到了一个饥民的拒绝。即使是在那种生死一线的关头,仍然有人为了尊严而拒绝黔傲的施舍,可见不能够尊重他人的人是多么的不可理喻。”
我的话音刚落,夫子便急忙说道:“我认为人虽然有财富、地位的差异,但从本质上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们都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自然也就成了人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我们要想同其他人交往,首先就是要尊重他人,同时得到他人的尊重,接着,才可能有实质性的往来,并最终建立良好的感情。”
阿苏淡淡地笑着说:“人们的相互尊重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不能够尊重他人就证明了自身道德素质的缺乏,而不尊重他人的人也为社会所不容,为世人所唾弃,是无法有所作为的。我曾经到一家大医院实习过,那里的院长总是彬彬有礼的和我交流,而我同办公室的一个医生却总是牛哄哄的,对我也带答不理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很多单位的通病,我也明白了为什么领导能够成为领导,而职员只不过是职员,这确实是一个素质的问题。”
她停了下来,但马上又接着说:“我觉得刘备和关羽、张飞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接下来,我就讲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智慧绝顶谋略超人的奇才。但因身处乱世之时,为保全性命,他不求扬名群雄,因此隐居乡下耕田务农,甘做平民百姓。
当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不休。而刘备的军队因缺乏有才能的军师出谋划策,经常战斗失利。刘备非常苦恼,急于询访人才。当他听说诸葛亮是一条卧龙,就当即亲自登门拜访诸葛亮。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来到诸葛亮的茅屋前下了马,忽听屋内传来一个年轻人的朗朗读书声。刘备便上前拜见,年轻人连忙答礼,并告诉他:“我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很失望,只好告辞,并嘱托诸葛亮的弟弟说:“先生回来,请转告,刘备曾来拜访。”
第二天,刘备决定再去茅屋请诸葛亮。这时正逢隆冬季节,天下着鹅毛大雪,别人劝他不必亲自去,派人去请算了。刘备觉得这样难得的人才是不能随便请到的,所以还是顶风冒雪亲自去了。
一路上,刘备的手脚都冻僵了,好容易到了茅屋,可是一打听,诸葛亮还是不在家,只有他的岳父在家。刘备又大失所望,只好提笔留言:“备久慕盛名,两次拜访,不遇仁兄。。”
又过了两天,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当来到茅屋时,院内走出一个小孩,刘备下马问小孩:“诸葛亮在家没有?”小孩告诉他:“诸葛亮正在睡觉。”小孩又说:“我去把他唤醒。”刘备急忙止住说:“千万不可打扰。”于是他就站在院内恭恭敬敬地等候。过了好半天,诸葛亮才醒来,忙出门相迎。诸葛亮身披纶巾,手持羽扇,仪表堂堂。刘备一见,更加敬慕。他遣开左右侍从,秘密交谈。通过交谈刘备更加了解到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于是起身施礼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本想推辞,可被刘备的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力。刘备高兴极了,他对跟随他来的关羽、张飞说:“我能得到诸葛亮,犹如鱼得到水。”诸葛亮不负重望,诸葛亮一出山就大获全胜,从此刘备对他更加器重。
我几乎不假思索,便说道:“这个故事可是大中华历史上最著名的求贤故事了。刘备也不愧是一代枭雄,懂得如何去拉拢人心,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他不惜屈尊降贵,风雨无阻的去拜访诸葛亮,给了诸葛亮极大的尊重,最终赢得了诸葛亮的帮助。从历史上看,刘备对诸葛亮一直是信任和尊重的,所以诸葛亮终生为蜀汉操劳,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奇哥嚷嚷道:“照这样说,刘备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夫子忙说:“可以这样说,这段历史我也很熟悉。刘备本身的才能无法和曹操相比,但他能够尊重和信任自己的下属,培养了下属极高的忠诚度,换来了鼎足三分的局势,确实可以说是一个人物。”
我也说:“尊重和信任本就是刘备手中的两样法宝,张松曾打算向曹操献西川地形图,结果受到曹操的轻视,后来,刘备主动和张松交往,非常尊重张松,张松便把地形图献给了刘备,并主动做了刘备的内应,为刘备入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尊重他人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但却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顿了顿,又接着说:“这样吧,我这还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也很有名。”
北宋时期有个学者叫杨时。他小的时候就聪明好学,胸怀大志。
杨时长大后,考取了进士,可是他不愿做官,于是放弃官职,拜当时理学的奠基人,著名的理学家程颢为师,苦心钻研学问。
后来程颢死了,这时杨时也已经40岁了。可他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学识,便和同学游酢一起去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继续求学。
有一天,天气非常寒冷,眼看就要下大雪了。可杨时有一问题想要请教老师,于是就和游酢,顶着寒风来到老师程颐的家。正要敲门,隔窗而见,程颐正坐在那打瞌睡,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和游酢就一声不响地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候。
这时天已下起大雪。足足等了好几个小时,程颐才醒来,发现杨时和游酢站在外面,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见了老师,虽然已冻得口脚发木,可还是笑盈盈地恭恭敬敬地给老师行礼问好。
阿苏说:“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了。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尊重师长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确实很难得了。”
我忙说:“这也是一种优良的传统,虽然很古老了,但是对当代社会仍是有借鉴意义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夫子点了点头,说:“确实是这样,这种传统是不应该丢弃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厚重的礼物。”
奇哥说:“我赞同大家的说法,就不多说了,还是让夫子讲一个故事吧。”
夫子笑了笑,说:“好啊,奇哥,你又来攀我了!不过吗!恭敬不如从命,我就讲一个好了!”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洛阳有个叫苏秦的人。他年少的时候曾经历坎坷,无大成就,因此很多人瞧不起他,甚至家里人也嘲笑他。
苏秦立志刻苦读书,干出一番事业。一年后,他书读万卷,通晓纵横。可他虽有大志,却仕途不得意。他的兄嫂见他衣囊寒涩,无官无衔,连饭都不愿给他吃。
一气之下,苏秦离开家跑到了燕国。在燕国,他帮助燕文侯联络赵国,同楚、韩、赵、魏结成攻守同盟,共同对付秦国的计划。苏秦亲自到各个国家进行游说鼓动。就这样,苏秦一时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了。
当他路过老家洛阳时,所带的车马、护兵和黄金、器物百骑,声势浩大。周显王特此出兵打扫大道,派臣远迎。苏秦回到家里,他的家人更是格外恭敬,又请乐队,又摆酒席。他的嫂子低着头,再三作揖赔罪。
苏秦见到此景,问他的嫂子说:“你为什么从前对我那么凶,连饭都不肯给我吃,而现在又这样恭敬?”他的嫂子见苏秦这么一问,吓得只好说出实话:“因为您现在是做了大官,发了大财。”
听了嫂子的话,苏秦深有感触,他长叹一声说:“同是一个苏秦,穷困之时,没人瞧得起我,连家人都嫌弃;富贵之时,大家却都来捧我,连家人也奉承。真是势利之人呀。”
我笑着说:“像苏秦嫂子的这种行为虽然让人鄙视,却也是一个经常发生的事实。其实,我觉得每一个都没有资格瞧不起别人,也不应该鄙视他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关怀、帮助的,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一定会拥有很多的朋友,会过得很轻松、快乐。而一旦朋友像苏秦这样出人头地了,自己也会感到很荣耀的,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
阿苏也说:“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像苏秦嫂子这样的人,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却经常会临来抱佛脚,其实这样做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至少这样的人我是很厌恶的,如果我出人头地了,也不会和他们有更多交往的。”
奇哥大声说:“阿苏说得好,说到我的心里去了。这种人可以说是我最讨厌的一种人了。”
他挠了挠头,又接着说:“下面我总结一下,尊重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人们如果不能够相互尊重,那么就无法谈及友情的发展。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够构建自己良好的关系网络,从而获得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成就自己的事业。另外,尊重师长是一种优良的古老传统,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下去。下面,有请苏珊娜小姐为我们宣读下次‘故事会’的主题。”
阿苏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及其轻柔,如水面的涟漪、轻舞的柳条,她站起身说:“下次的主题是‘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