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七,晨。
到今天孙为民出狱已有些日子了,可以说是忙的要死没有一天得过清闲的,真是廉军不来朝臣来,朝臣不来麻烦来。这不,刚刚起床的孙为民就让孟承贞和罗时贞堵在了门口,只听孟承贞着急道“将军您快去看看吧,廉军那面出大事了”。
“恩?他们不是还没起鼓攻城吗?”孙为民一边系着衣带一边询问着,不明白孟承贞是什么意思。
“您去看看就知道了,廉军一夜之间就都撤走了”孟承贞着急的说着,罗时贞这时候也插话进来红着眼睛说道“从昨天晚上我们就发现不对了,但一直没干打扰您您快去看看吧”罗时贞不像是在说假话,看来他是一夜未睡。
“撤了?”孙为民因为太子的事本就是一夜没睡好,现在听到如此重大的消息顿时气血上涌好悬没摔到。也难怪这些日来孙为民确实是太累了,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已渐渐感到自己快支撑不住了。
“将军,您怎么了?”孟承贞连忙上前扶住了孙为民,关切道“不行您休息一日吧,城上的事有我们处理就好了”。
此时的孙为民正在低头思考着什么,只见他神情飞快的转变着,片刻过后他抬起头对李飞雨说道“你去把刘丞相请来,就说我有紧急军报要和他商量”。李飞雨点头称是,匆匆的下去了。
“你们两也赶快回城上去吧,记住紧闭大门小心提防,廉军一定会重来的”孙为民面色凝重的嘱咐着。
孟承贞、罗时贞心中虽是奇怪但还是点头称是退了下去,他们总觉得孙将军像是有什么话没对他们说,刚才他明明是想到了什么才对。
“难道肖云宪让免职了?”众人去后孙为民不知所以的思考了起来,这是他唯一能得出的结论了。
因为孙为民很认真的分析过,行军打仗久攻不下后无奈撤围并不算什么。但现在廉军才打了几天就这样没头没尾的撤去就太让人费解了,除非是廉军那边统帅换人了,要不绝对不可能就这样草草收场的。这可是大方向问题,说明廉军已经改变战法了。
。。。。。。。。。。。。。。
老丞相刘至到了兵部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和孙为民讨论起了廉军撤退的问题,只见他满脸担心的询问道“廉军是不是去迎击国师那两万军了?”。
孙为民摇摇头,摸着案上还是冒着热气的茶杯说道“廉军这样做有违兵道,看来那边帅位已经换人了。只是不知道是何人在执印”。
“换帅了?你这么说他们不是去攻打国师,那他们是要做什么?”刘至越听越糊涂,着急的询问着孙为民。
孙为民一笑,他没想到老丞相虽然理政有一手但对兵道还真是个白痴,忙解释道“老丞相,您到是好好想想啊,你听说过有大张旗鼓的去打埋伏的吗?廉军一定是另有所图的”孙为民意味深长的看着刘至,竟笑了起来。
刘至一愣他不明白孙为民为什么要笑,气恼的摸着自己那几根花白胡须,抱怨道“你这是在取笑老朽了?”。
孙为民一惊差点把茶杯撒了手,忙解释道“丞相您误会了,我是在替您老当心呢,您的大麻烦可要来喽”孙为民现在也不敢继续胡闹下去了,表情严肃的对刘至继续说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几日城中将有难民如潮而至,不知道您老打算怎么安顿他们?”。
“难民?什么难民?你小子有话就说清楚点不要总是和我卖关子”刘至听了孙为民话便紧张了起来,他身为一国首辅主掌天下民生最怕的就听到就是大灾啊,难民什么的事情。
孙为民点点头,认真道“丞相您想,现在京城附近还有没有能对廉军构成威胁的力量存在?”。
刘至考虑,抬头道“国师的援军不到的话应该没有了吧”刘至奇怪的看着孙为民,想了想又抬头提醒道“不过落地金牌已发,再过些日子应该会出现大转机的,这点你尽管放心好了”。
孙为民一听连忙摆手,原来老丞相是以为他在抱埋怨外无援兵的事情,孙为民耐心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在说既然附近没有值得廉军清剿的对象那他们为什么要撤退呢?您真就没想过吗?”
“为什么啊?”刘至这次到干脆,想也没想就反问起了孙为民。
此时的孙为民现在真怀疑刘至是在装糊涂,但他已不想再纠缠下去了,拍着桌子大声道“廉军这是去抢粮了!他们要将京城附近的百姓都赶到京城来!您老就等着开粥场吧!”
“什么?”刘至瞪圈了双眼看着孙为民,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
“千真万确!要不他们还能去做什么,指望我们出城去追击他们吗?”孙为民反问着刘至,继续道“廉军已经做好了打长久围城战的准备了,他们这次出去一是征粮,二就是要把百姓都驱赶过来添城,想让城中尽早的出现粮饥和民乱,您仔细想想吧”孙为民严肃的看着刘至。
“这。。。”刘至顿时语塞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他虽然不懂兵法却深悉民法。刘至明白,要是事情真如孙为民所说那可真就是大大的不妙了。
孙为民说的其实没有错,当他一听到廉军撤退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廉军已经准备好要打持久战了,也就是说他们决定采取比较稳妥的办法破城。
孙子兵法中曾说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这是在说:但凡是出兵过十万千里远争的战役所花费的资金是相当巨大的,用这样的大军去作战的时候就要求速战速胜。否则要是战局持久僵持下去就会使得士卒疲困、锐气挫伤,长期进行这样的战争也会使国家经济受困,力不能支,到那时即便是再杰出的将领也挽救就不了这样的局势。
所以,战争长久的进行下去对双方没有好处,这便是用兵灾之说,也就是战争其实是双方的灾难。一个将领要是不了解用兵的危害,那就一定不能了解用兵的益处。
从这点上来看,廉军此次千里远征应该求的就是一个速胜,否则他们将力不能支早晚会被拖跨。而前几日,廉军天天攻城都显露了他们这份力求速胜的意图。但现在廉军又突然功亏一篑的退去了,这就说明廉军应该是放弃了速胜的打算,而想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于是,孙为民便开始想除了速胜外廉军还会怎么做。他马上想到了蒙古军西征的战例,孙为民觉得也只有这样做廉军才有可能把场仗打下去。
当年,蒙古军西征的时候只有二十多万人,但一路西去刀锋直指欧洲所过之处无不降伏,就是因为蒙古军很会攻城,而且他们很好的解决了万里远征粮资补给艰难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军粮从来都是就地抢劫来的。
关于就地抢粮的做法其实并不是蒙古军发明的,只是他们做的比较彻底罢了。
孙子兵法中言道: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这是在说:擅与用兵的人从不再次出征,也不三次运粮,粮草从来都是在敌国征用。这是因为,要是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苦、物价飞长,国力也会渐渐衰竭。所以好的将领必须要学会去从敌国补给粮草,因为吃敌人的一斗粮就可以抵的上自己国家运来的二十斗。关于一斗比二十斗的说法其实一点也不为过,试想千里迢迢的运送一斗粮到前线的花费确实可以买上二十斗粮食了。说白了就是要学会从百姓口中抢粮。
所以说,战争打的就是金钱,就地抢劫百姓粮食的事情在战争年代是很普通的现象,不去抢才奇怪。所以,廉军要想打持久战也必然会这样做,他们撤退就是为趁附近没有敌军的时候尽快抢粮,为日后的持久攻城做准备。
但说到持久战情况下的攻城法,就不得不说说蒙古军的攻城方法了。其实,当时蒙古军攻城的时候往往都是历时数月之久才能破城,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勇猛无比一战破城,他们的伤亡其实一直都不是很大。
要知道,当时的西亚可是宗教氛围很浓重的地方,经常会上演全城战致最后一人也不投降的悲壮场面,但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住蒙古军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蒙古军的攻城战打的相当聪明。
蒙古军每到一个地方前总是先不急着攻城,而是先将所攻城池附近都清理干净,一边抢劫军资、军粮为己所用,一边把所有的百姓统统的赶进城去。这样,城中就会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很自然的也会出现饥荒、瘟疫还有民乱等。蒙古军总是等城中哀鸿遍野、士卒无力再战的时候才会大举攻城,所以才会无往不利。
总的来说蒙古军是很少会攻打坚固的城池,他们总是先想办法将城中搞到疲惫不堪才会下手。他们为了达到这点甚至在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使用过细菌战,把军中患瘟疫死的人都扔到城下去故意引发城中爆发瘟疫,等城里的人死的差不多的时候他们才去攻城。
所以说,蒙古军所向无敌的原因远不是人们想象的勇猛之说,而是很彻底的贯彻了兵法诡道的原则,不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他们绝不会轻易出手,他们总是很有耐心,而且不羞败走,为了胜利能做到真正的不则手段,兵法诡诈之道用的相当彻底。(关于蒙古军西征和后来的长子军征欧洲那两次战例老头就不多说了,大家要是只针对战法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研究下,算是长长学问也好。其实,大家抛开种种因素仔细分析下就会发现,任何的成功都有着它很充足的理由,这就是所谓的本质吧,想看清楚其实不难。)
以上的种种孙为民想的很清楚,他明白廉军真撤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廉王现在的处境很微妙,他要是不能攻陷京城的话就只会落个天下共伐的臭名。所以,廉军的攻城战还是会继续下去的,现在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方法而已。廉军在学习蒙古军的办法去抢粮、围城完了等待机会。
孙为民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刘至考虑了很长时间,犹豫道“廉军抢粮那是一定会发生的,但驱赶百姓进城。。。。。。我想不会吧?”看来刘至还是不大相信孙为民的话。
孙为民听了刘至的话低头不语,默默的摸着手中的茶杯,暗暗自语道“怎么不会。。。。你个老东西可能没想到吧,我正要去给廉军送信去!”。
“叫你们没事算计我,我看现在你们还有没有力气再折腾!”孙为民揭开茶杯轻轻的吹着,心中已经做好了打算。
(很多书友说看不懂这章,我就改了改,以后尽量不引用古文了。对不起大家了只有一更。明天上午11点还有一更,晚上10点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