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侯一共在位二十二年,他死后,其子章继位,即赵敬侯。赵敬侯元年,赵国为了更方便的统治国家与开展外交,迁都到了邯郸。
从此,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一直到赵国灭亡。
同年,齐国的相国田和亦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认,取代齐侯,成为新一代齐国之主。原本作为姜子牙封地的齐国也变为田家人的天下了。
赵敬侯时,赵国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处于国力上升阶段。主要是早期经过赵烈侯轰轰烈烈的改革,传到他时,积累了无数的财富、聚集了强大的力量。可以说,赵敬侯是生在蜜罐子里的,这也就难怪他一天到晚的挥霍纵欲,花天酒地;而且脾气又大,动不动就喊大刑伺候。
但唯一的一点,他有一个好处,就是用人得当。对于一个国家的当权者来说,只要做得到用人得当,其他的一切缺点便都变得无伤大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正因为这样,赵国虽然有一位不怎么具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依旧是傲视群雄,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
在赵烈侯的时候,赵魏韩三家曾经两次较大动作的联合起来攻打南方的楚国,抢夺了楚国的小弟郑国、宋国不少土地城池。
相对魏、韩两国而言,赵国更加靠北,离位处中原的郑、宋较远。因此,虽然三家联合一起打下了郑宋许多土地,但是都因为地域的关系被魏、韩占了,赵国只好咽着口水,眼巴巴的看着。
如同魏国不可能跨国赵国长久统治中山一样,赵国也无法越过魏国统治那边的城池。
这是赵烈侯极其不甘心的一件事,也是赵国臣子们耿耿于怀的一件事。于是,在赵敬侯四年,赵国为了从另一面的收获来弥补这一面的损失,开始大举进攻近邻的卫国。
赵国对这一仗准备已久,而且是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不但使用人海战术强攻,而且在卫国都城濮阳北面建筑了刚平城作为进攻的基地,摆明了城不到手誓不回师。
卫国人一看这架势,显然是扛不住了,于是向魏国求救。
卫国地处赵、魏之间,彼厚则此薄,魏国自然不愿意自己强大的对手吞了这块肥肉。接到卫国求救信后,魏武侯亲自带领一支部队,又说动了与赵国有旧恨的齐国联合,攻打赵国。
要说魏武侯也太不够意思。就在这两年前,魏国被齐国打得招架不住向赵国求救,赵国出兵击败了齐人方解了围。两年之后,这却成了他们游说齐国出兵赵国的理由。春秋战国无义战,说的大概就是这种现象吧。
赵军那边求胜的心太过于强烈,急于拼命,未免会顾前不顾后,结果很惨的被魏齐联军在兔台打得大败。赵军退守刚平城,又被魏齐卫三国击溃,一直打到赵国的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外城。
赵国又气又恨,掉过头来又向楚国求救。
楚国当时在吴起的改革下也是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赵魏韩联手打得呱呱叫的楚国了。而且,楚国心里也衔着这口旧气,见到赵国和魏国闹起来了如何不乐?赵国已经被打得差不多了,它便要趁机收拾魏国。
在吴起的亲自带领与谋划下,楚国大军又一次向中原进发了,它的目标是魏国。吴起不愧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大部队一面行军,他一面派先锋精锐部队火速行军,越过黄河,深入魏地,大败魏军于州西(今河南温县东北);随后,亲自率领大军攻破梁门,驻军林中,把魏国河内地区与河东国都安邑之间切成两半,造成魏国面临破碎的危急局面!
这一来,形势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魏武侯匆忙退兵自救,齐国亦知难全身而退了。赵国见势,也丢下卫国不管了,火速攻打魏国,攻克了魏国的棘蒲(今河北魏县南)、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取得大胜。
从赵国攻打卫国起,到最后赵国攻夺魏地,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四年之久。在这场战争中,先是赵国受到重创,接着是魏国元气大伤,受到更重的重创,两国忙乎了半天,到头来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