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太极之理。一阴一阳尽之矣。其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尽之矣。
天地之阴阳。不得不散而为五行者。所谓质具于地。气行于天。不遗于一物。乃其不穷于六
合者也。然则人之阴阳。其得之以为脏腑气血营卫者。不由是乎。然则草木虫鱼鸟兽金石水
土。其得之以为温凉寒热燥湿升降者。不由是乎。虽然。阳阴易辨。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则微妙难言。以神农黄帝之神圣。口咀内视。针引石砭。求其分际。察其脉络。而后能得焉。
乃庸工妄人。卤莽从事。何其谬也。诚欲详审乎阳中之阴阴中之阳者。亦惟察端于万物。共
此一太极。与一物各有一太极之理。而知人性之与四时通。及药性之与五脏六腑通。其理一
也。夫人性之通于四时。与药性之通于五脏六腑者。自其禀天地之气以成形。而性即具之。
故动静相反也。而互为其根。阴阳相判也。而互为其宅。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一无极也。此万殊而一本也。大造有气化之本。然而生人生物。胥不外此。其于人也备
阴阳之太极。而五脏六腑具焉。于物也又各分太极之阴阳。而若气若味分焉。此一本而万殊
也。溯而为一。体之立也。而万之用无乎不具。散而为万。用之行也。而一之体未尝不存。
轩岐之圣。生而知之。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诸贤。阐而明之。彼其于先天后天妙合化
醇之故。所谓微妙而难言者。有以神而明之矣。庸工不察。而立言之家。又往往择焉而不精。
语焉而不详。求其参互于阳阴交错之故。以消息乎盈虚之间。盖戛戛乎其难之。此大司寇潜
江刘云密先生本草述之所为作也。先生在前朝。举天启乙丑进士。起家县令。历监司。忤时
拂衣。以正气名闻天下。崇祯末。一再膺荐。后驱驰闽海间。见柄政下移。知事不可为。即
于学易之年。坚乞骸骨归。自号蠡园逸叟。隐居着书三十载。而于是编尤加意焉。盖其存心
济物。不获见诸行事。而寓意于此也。其学博。其识精。故能辨别本草禀受之性。以窥阴阳
之奥。而得其协议而化之原乃。编采诸家方论。权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为金科玉律如李东
璧氏本草纲目。亦时有去取焉。观止矣。蔑以加矣。令嗣涟水明府。令淳安之三年。政通人
和。无夭札疵疠之患。其有得于家学渊源者不浅。而欲俾斯民共跻于仁寿之域。属余较而梓
之。家弟言扬适司铎是邦。相助订正。以迄有成。是仁术也。夫先生有范文正公良相良医之
愿。乃不克如文正之以功业见。而徒寄情于方书。则其时为之欤。后之读是书者。可以论其
世矣。
x康熙己卯夏六月天贶节嘉兴后学高佑谨序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