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名金铃子。产蜀川者佳。三四月开花红紫。结实如弹。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酸而纯
苦。气寒。气薄味浓。降也。入心肝肾小肠膀胱经。楝实为阴中之阳。然用之乃从阳入阴。
故得致其阳于阴也。主治热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气。利水道。疗虫痔。方书多主疝
证。次遗精喘。诸逆冲上头痛。心胁胃脘腰痛。积聚小便数淋。溲血下血。前阴诸疾。齿病。
楝实为下焦气分药。(阆风)解热散结之剂。(蒿)脐之上下痛与心暴痛者。均是气滞与
火。楝实酸苦。能涌泄之。(类明)楝实治阴虚阳厥。如心痛胃脘痛证。又治阴胜阳陷。
如疝证。同牛膝木瓜橘红荔枝核杜仲巴戟乌树子茴香。治肾虚疝气。疝肿痛。有五制
四制七制用者。俱见濒湖纲目。丈夫疝气。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楝实百枚。温汤浸
过。去皮。巴豆二百枚。微打破。以面二升。同置铜铛内。炒至楝实赤色为度。放冷取出。
去核为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钱。热酒或醋汤调服。一方。入盐炒茴香半两。肾消膏淋。
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
〔论〕楝实禀天之阴气。得地之苦味。苦应入心。然肾为心火对化。又味从乎气。故
凡苦寒之属。类入于肾。而楝实独入心。如东垣所说。(东垣云。入心与小肠。)何哉。缘其
味初尝有酸。后乃纯苦。禀苦寒之性。以下行逐热。实兼木火之原。以导气达阳。故解热散
结。与诸苦寒之直折降热者。殊有不同。盖本木火以致于苦寒。则能引阳而归之。是以阴气
衰于下。而为热厥心痛者。非此不除。(如但以为清热。则苦寒之归。下者。安能补阴气之
衰耶。)至其为下焦气分药。而治疝率多用之。亦此义耳。疝之为患。多在肾肝部分。而受
病则惟寒郁热之因。寒固肾与膀胱之气。热则厥阴相火之气也。此味根君火之对化。自应入
肾。兼木火之气化。自应彻肝。所谓导气达阳。而兼解热散结者也。(彻肝之义。即本木火
以致于苦寒之义也。洁古治茎中痛。用生甘草梢。却加延胡苦楝子。尤妙。又治淋证茎痛引
胁者。有参苓琥珀汤。以苦楝为君。内经云。足厥阴循阴器而络于肝。又足厥阴之别者。循
胫上睾。结于茎。信乎此味为入肝的剂矣。)诸方有同莱菔牵牛斑蝥炒。藉其破坚溃郁之气。
以助此味散结之功者。有引以故纸茴香。寒因热用。直入寒中之热。以竟此味逐热之功者。
则其主治。概可睹矣。第疝证或即曰小肠气。间曰膀胱气。是以小肠膀胱之气病。便是疝也。
不知离小肠膀胱以治疝。固无是理。即小肠膀胱以为疝。究有未宜。盖人身惟是水火二气。
心肾者水火之匡廓。而小肠膀胱则心肾气化之府也。使病于疝者。抹却肾及小肠膀胱。而独
以肝为言。则试思肝之所以能由阴而达阳于天。复由阳而蟠阴于地者。如不藉水火之气化。
动而不。若小肠膀胱之用。(手太阳丙火上行。足太阳壬水下行。)将一阴何以为独使乎。
故曰。离小肠膀胱以治疝。无是理也。若止病于小肠膀胱。而未及病于肝。则治法固别。盖
病于肝者。乃寒水之脏腑。郁其水中真阳。而肝升之阳郁。即以病同处于下之脾。卒之寒湿
合化。厥阴益不得达。而病于任者愈甚。如东垣所云也。(东垣云。足太阳膀胱之气逆。上
迎手太阳小肠之脉下行。致足厥阴之脉不得伸其任脉。并厥阴之脉逆。如巨川之水。使阳气
下坠。致两睾肿大。谓之曰疝。大甚则为也。)至于小肠膀胱之自为病。或火淫而水虚。
或水泛而火虚。治此者更宜适事为故。岂得漫同于治疝之法耶。总之。楝实之用。所治者疝。而奏功之地在膀胱。其能奏功于膀胱者。又始于小肠。即其三四月已毕。历夏至冬而后采
实。是固本木火之气。以致于寒水而功乃成耳。夫寒水之气大郁。不根木火之元气以达之开
之。而谓疝可疗乎。矧外痼之积冷。不从以苦寒。能使木火之气。浸入于凝寒中以导气乎。
犹恐其不开。或借巴豆气以和苦寒而彻阳矣。至东垣谓其入小肠。且先之入心。何也。人身
之火。原出水中。水为火之元。心为火之主。楝实本木火之气以致于寒水。故下之阴虚而阳
厥者。用火之主。以归之。如热厥心痛是。盖阳归于阴。则阴自为阳守也。下之阴翳而阳陷
者。用火之主以彻之。如寒郁热为疝是。盖阳彻于阴。则阴自不痼阳矣。其功皆奏于下。而
所以归之彻之者。乃在上。故首言入心。又按。本木火以致苦寒。则木火入手。不与温补
之味相逆。渐入而致苦寒。则与虚寒之气骤得温补者。因有同气之先导。而温补乃可以奏功。
如治阳虚于下而遗泄者。用以佐补阳虚。正是此义。知此则阴虚阳虚病于他证者。可以类推
而治矣。
脾胃虚寒者。不宜。(仲淳)
〔修事〕酒浸蒸软。去皮核。取净肉晒干。或酒煮。或盐煮。或麸炒。或巴豆炒。
或单炒。或不制。随证所宜。
x苦楝皮根及木皮x
味苦。气微寒。有小毒。主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消
渴有虫。苦楝根取新白皮(日华子言。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一握。切焙。入麝香
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自后下虫三四条。类而色红。其渴
顿止。乃知消渴一证。有虫耗其津液。
〔辨治〕雄者根赤。不可用。雌者色白。入药。每一两。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杀
毒。若泻者。以冷粥止之。不泻者。以热葱粥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