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春荣秋瘁。入夏开花。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仁。色深红。霜后收之。
苦寒。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更入手少阴
足阳明经。留皮泻肺火。去皮泻心火。主除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去心中客热。烦躁懊。治热厥心痛头痛。解热郁。散结气热毒风。疗五种黄病。清胃脘血。及吐衄下血尿血。
散肝热血郁。并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利五淋。治疝气汤火伤。除上焦虚热。疗风热。(洁
古)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宗)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
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丹溪)按痞块中火邪。乃郁也。由于气不行。而血随
以凝也。用栀仁去皮。姜汁拌炒。假辛味冲折郁火。不为无功。立斋每合丹皮以清肝。凡
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丹溪)伤
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仲景)凡
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兹物不可去。(宗)栀豉治烦躁。烦者气也。
躁者血也。肺主气。肾主血。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海藏)古今治发黄。
皆用栀豉茵陈甘草作汤饮。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利小便而愈。(颂)得故
纸。能滋阴降火。清上固下。性虽寒而带补。(门)五脏诸气益少阴血。用栀子炒黑研末。
生姜同煎。饮之甚捷。(丹溪)用童便炒黑。能益少阴经血而治阴火。(门)同连翘麦冬
灯心竹叶黄连甘草。能泻心经有余之火。加赤苓木通滑石泽泻。泻小肠火。同茵陈滑石车
前子秦艽黄连连钱草苜蓿。治酒热发黄。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
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立止。复发者。必不效。用元明粉一钱服。立止。
〔论〕栀子味苦气寒。苦寒合则宜就下。但味浓而气薄。味从乎气者也。其气升浮。
故入手太阴肺及手少阴心。夫心肺合而上焦营诸阳。阳中有阴矣。栀子以苦寒气味。华实于
大火之候。华色白者。金脏之气也。子色深赤者。火脏之血也。是非阳中有阴乎。(乘大火
之候。吐花而结实。正效其金水之用于火者。心固火主。然离中有坎。所以主血。更得金为
火妻。以孕水子。所以生血而气化愈清。)人身心肺为阳。阳中原有阴。其阳盛以伤阴者。
气伤而血随伤。血伤则热益郁。气益结。如他味止能清气。不能凉血。或即凉血。而不由清
气以致之。犹未得如心肺合而营诸阳之义也。栀仁由寒气之轻清以至主气之肺。即有苦味之
涌泄以至主血之心。心肺之热既清。则阳中有阴。而胃热自除矣。其治五种黄病。及亡血亡
精劳复等证。皆不离胃之阴气而言。大抵上焦之阳。易伤其阴。阴不降。则阳益炽于上。此
味除热。从气分入血。使阳中阴降。阴降而阳随之。故胃热散。即此便能清胃脘血。热炽而
血污。热除则血清。又何血证之不能治乎。其治热厥心痛及头痛者。阴降而阳随也。其屈曲
降火从小便出者。气化而血和也。其散肝热血郁者。由肺胃以及之也。其治疝者。即解郁热。
散结气。并入肝而效其用也。其治大小肠大热者。胃与大小肠相上下。况又为心肺二经之合
也。(由上而及下。故云能泻三焦之火。)总之。他味降火。类多直折其阳。此独从阳中之阴
以除热。使阴从阳和。故能透经脉。入密理。以纾其阳化。而尽其由上及下之用。所以破痞
块中火。而又曰屈曲下行。非如他昧之降折。昔人遂并称其寒而能补也。但不可施于气虚之
人耳。
缪氏。禀至苦大寒之气。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及血虚发热者。忌之。凡诸血证用
之。
〔辨治〕长而大者。止用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即
越桃也)胃热病在上者。带皮用。(丹溪)大率治上中焦病。连皮。或生或炒用。下焦病。
去皮。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及开郁止痛。并炒黑用。去心肝血热。酒炒黑用。殊效。
不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