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臣中四分同前。第三分中光安王心。后示归处。安王心中先以理开。后劝莫愁。以理开中两义开解。第一以其王法开解。先王若是修解脱人杀之有罪。为王治国杀之无过。二以先王宿业开解。先王宿世自有罪业故杀无罪。文中有四。一泛明一切无义不同。或有全无名之为无。或非或少或隐名无。二虽言少法名为无下就前无中明其少无实非无法。三愿王留下就人分别。明一切生皆有往业说言无罪少故名无。四若使下明其先王自有罪业故杀无罪。前中八句。初之两句以彼全无共非法无相对分别。次有五句。以彼全无共少法无相对分别。末后一句以彼全无共隐覆无相对分别。虽举多义为取少无。此初段竟。第二可知。第三段中愿王留神一切众生皆有余业正明有罪。以业缘下举果证有。举一切生为将类王。第四段中约对前义明王有罪杀之无过。余皆可知
第四臣中恒河已南施生无福恒河已北害生无罪。盖且言耳。不劳异释
自下第四明王重病唯佛能治。于中有五。第一耆婆试察王心问王安否。二答不安并复伤己罪无灭处。三耆婆叹王有愧可救并示灭处。四王耻未从众人共劝。五王因众劝诣佛忏悔
初中大医名曰耆婆标举劝人。耆婆胡语此云长命。初生之日弃之巷首而得不死故号长命。其人善医故称大医。往至王所白言安否试察王心。无愧则安。有愧不安。不安可救故须试问。为成世王治病之行故医问之
第二段中世王初先彰已不安。今我又无。无上医下伤无灭处。前中初先泛举一切。二不安人。偈后长行明已未同安眠之人同不安者。初中偈答总以标举。下列答辞。有十七行半。初十一行半明安眠人。后之六偈明不安者
前十一行半相从为四。初有四偈明佛安眠。次五偈半菩萨安眠。次有一偈出初段中安眠之人。所谓诸佛。末后一偈出第二中安眠之人。所谓菩萨。初四偈中前二明佛断烦恼障故得安眠。于中前偈明断烦恼。后偈明由断烦恼故证大涅槃。若得涅槃是其自德。演说深义明利他德。名婆罗门总以结叹。自净净他故得称为真婆罗门。第三一偈离业故安。远离三耶身口意净。第四一偈除苦故安。身心无烦正明离苦。安住静等明其得乐
菩萨安中初之四偈自行安眠。后一偈半外化安眠。前四偈中初三离业。后一明离烦恼及苦。前中初偈明离口恶。心无取着不爱自身。远离怨仇不憎他人。此二明离恶口之因。常和无净正离口过。第二一偈明离意恶。若不造恶明其离过。心常惭愧信恶有报明其摄治。第三一偈明离身恶。敬养父母不害生命明其离杀。不盗他物明其离盗。略无离淫。第四偈中调伏诸根亲近知识明其摄治。破坏四魔明其离障。破烦恼魔明离烦恼。破阴破死彰其离苦。破坏天魔明离烦恼及苦因缘。下利他中初先明其自心离相。吉与不吉是善恶因。苦乐是果。证实离相故皆不见。次明为生转轮生死。若能下结
第三段中谁得安眠对初四偈而为征问。谓佛指出。深观已下明安所以。观空三昧是初段中前之三偈离烦恼业。身心不动是初段中第四一偈身心无恼安住静等
第四段中谁得安眠对第二段而为征问。谓慈悲是就人指斥。菩萨常行益物。是故就德说为慈悲。常修已下明安所以。慈悲常不放逸是第二中初之四偈自利之德。视众如子是第二中后一偈半化他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