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第二。先牒总非。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解意如何。明诸众生因于庄严往见涅槃。非大涅槃假于庄严故得为常。文中有三。一明涅槃体绝众相。二以是义下结成常义。三见以无量阿僧祇下明诸众生因严乃见。初中涅槃非生出者涅槃无有始生终出。又非因生亦非缘出。非实虚者妙出情妄故曰非虚。虚既不有知复对何以说其实故曰非实。是以经言。其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又涅槃体不同妄情所取定实故曰非实。不同世俗虚假之相故曰非虚。非作生者如下文说。非作因起非生因生。非是有漏有为法者体性常净故非有漏。体无生灭名非有为。不同色声故非见闻。不可退散。故曰非堕。体无终尽所以非死。万义同体故非别异。义别千殊故曰非同。体无动转故非往还。体无流变非三世摄是故名为非去来今。义别尘算所以非一。体如一味所以非多。不同质像故非长短方圆尖斜。不同所取故言非相。不同能取故曰非想。不同四阴故曰非名。不同色阴故名非色。不作生因生于他法故曰非因。不从他生是以非果。以非神生故言非我。非我所有名非我所。后二可知譬如盲下答第四难。明虽始见见于本有故非无常。于中两喻二合可知
汝言因下答第六难。先牒总非。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解意如何。明大涅槃非五因成。从了因显所以是常。于中初明非五因成。先举五因。次列后释。下明涅槃非作因生是了因显。先举二因。次列。后释。下持涅槃对因辩之。于中先明涅槃之法非作因生唯了因显。次出了因所谓三十七道品法六波罗蜜。下复约对涅槃大小明因不同。布施持戒乃至波若是涅槃因。不得名为大涅槃因。六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道品亦尔。三十七品是涅槃因。无量僧祇助菩提法方得名为大涅槃因。此等差别下文自释。问曰。向前第五句难何故不答。如来解前第一难中明诸众生闇故不见修故始见。众生虽有见与不见涅槃恒有故得名常。彼难即遣所以不释。又问向前第七句难何故不解。下文宣说涅槃无名强与立名。此难即遣为是不释
自下第三重辩向前布施等行是波罗蜜非波罗蜜。并复显其涅槃大小。德王先问。佛答有二。一教修正解令其自知。二云何施下随问为释。前中有三。一教舍着心。于施等法不见不闻。二教修生解心。解知二谛。三由前二自知檀等。初段可知。第二段中解法唯二一知世谛。二知真谛。文别有三。一略开二门。知见法界是第一门明知真谛。界名为性。悟解法性名知法界。解了实相是第二门明知世谛知法虚幻是其世谛。诸法之实名解实相。二广辩释。先解初门。句别有二。一明所知。知二无我空无所有是法无我。无有和合觉知之相是人无我。二明所离。得无漏相无所作相。不着檀等名无漏相。不见檀等可以作起名无作相。如幻已下解释后门。句别有二。一明所知。知法如幻乃至空虚。先别后结。二明所离。无贪嗔痴不闻不见。解法虚妄灭诸法故无贪嗔痴。于彼檀等心无分别名不见闻。上来释竟。三双结之。是名真实结前真谛。安住实相结后世谛。顺观名安。上来第二教生解心。自下第三明由前二便能自知是波罗蜜非波罗蜜。乃至能知涅槃大小
上来第一教修正解。自下第二随问为解。于中但释施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