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亭——仰止亭,即观音亭。山下到此计登九十九级,亭的建筑极平凡,四面皆空。此时山上岩上的石刻,亦从此开始呈现于吾人眼。傍于道右,有一片硕大平铺的岩壁,镌上不少名人题字。首先为清福州知府李拔书”声满天地“及前私立三山中学校长周靖书”去私救国“.再登上四十六级间,沿途乃有不知为何人所书的”东障鹏霄“、”云程发端“等字。过此,为前闽侯县政府当民十九(1930年)那年,为保护”名山禅林“的布告,全文简短数十言,刻在石上。接着就是萧梦馥书的”青山绿林“.走过这一段石级,道左有”洗心台“,台为岩石,形如人心,下面水声潺潺。附近阶旁有条石椅,供人一憩。从这里起,在亭与亭之间,每相距不远,都有同样石椅设备。再缓步而登一百六十六级,便至一石屋,即为第二亭(沿途石刻共计十处)。
(二)第二亭——俗称头亭。第一亭到此,计登三百六十七级,山下到此,共四百六十六级。亭内空无所有,前后辟两门,以通上下往来。左右有围墙围着,壁间嵌前闽侯县长欧阳英书”听涛观瀑亭“五字。越过此亭,登上二百七十一级至第三亭(沿途石刻只有一处)。
(三)第三亭——即乘云亭。第二亭到此,计登二百七十一级,山下到此,共七百三十七级。该亭俗呼”水亭“,初名”梯云“,后因亭旁有泉曰”灵泉“,故又名”灵泉亭“.亭中题有”愿登觉岸“四字,附近有宛平县弟子那福书”七佛师“.又上一百四十九级间,沿途石刻有”空色相“、”现五蕴光明“、”大慈悲度一切苦厄“、”卓尔“、”乘云“(王用文书)、”高坚在望“、”维行“(平潭陈魁梧书)等字。抵此又有条石椅,再登三百四十五级,这段中途石刻,计有”南无阿弥陀佛“、”仰涛“、”尚远“、”天风吹梦“、”风怒涛飞“(不知何人所书,笔力雄劲有神)、”小鼓“(高鹤楼书)、”南无阿弥陀佛“、”半山“(表示走到此处,才抵半山。),转瞬间即抵第四亭,沿途石刻共十六处。
(四)第四亭——半山亭,第三亭到此,计登四百九十四级,山下到此共一千二百三十一级。该亭所以名”半山“,盖以亭在岺之半,故名,又称”合珪亭“,因有两石如合珪,故名。亭中有匾题”神皋奥区“及石佛塔一座。僧人在此设茶桌,卖糕饼,以招待游客。亭前空地陈列石桌、石椅。由该亭再连登三百四十七级后,道旁又有一条石椅,续登至八十三级时,先望”能通仙苑“石刻。路之右边有杨树庄墓碑亭,它为一现代化水泥钢骨建的凉亭,雕梁画栋,颇为华丽。杨乃民国十七八年(1928~1929年)间福建省政府主席,死后葬此山上。其墓园即在亭之附近里许,墓碑系青石所琢,手工颇精,字乃汪精卫所题,后人以汪为卖国汉奸,将他名字毁坏,并画个乌龟以见弃之。又九十级过桃岩洞及五谷祠,即至第五亭,沿途并无石刻。
(五)第五亭——茶亭,第四亭到此,计登五百二十级,山下到此,共一千七百五十一级。游客到此,无不感觉足疲力竭,李拔在亭旁所书”欲罢不能“四字,命意殊深。亭的建筑规模,可算七亭之最,并有庵及佛像,陈设甚佳。堂上有达摩祖师壁书,据云:为一台湾美术家的杰作,全幅仅用毛笔蘸墨,绘于白色壁间,寥寥不及几十笔,十分传神。附近有舍利窟,亦名”茶园“,在香炉峰前。自山腰分径而入,别为一区,倚岩架屋,居民二十余家。传闽王创寺时,谪罪人于此,使之种茶,以供香积,即世所称之”鼓山半岩茶“.茶色香,风味佳,推为闽中第一。从茶园上去,沿途左右,石刻更多,几令人目不暇接。计所登三百三十级间,有”善哉“、”宜勉力“、”做好人,行好事,读好书,说好话“、”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云路“、”望奎楼“、一笔”寿“字,活跃如神龙飞舞,曾为人用墨拓去,当作中堂悬挂。”开窍星“、”蓬莱在望“、”莫作心头过不去之事“、”无量寿“、”南无阿弥陀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威音王佛“、”高山仰止“、”何修到“、”宝筏度人“、”南无无量寿佛“、”立念回天“、”作如是观“(南城渭卿胡印)、”毋息半途“、”天地正气“、”求真理“、”宏法利生“、”行良心“、”佛“(这个佛字写得非常笔化)、”河山冠冕“、”阿弥陀佛“、”慧日辉煌“等三十一处。看到这里,石阶亦告一段落。同时左边更现出一条小径,乃通往十八洞。正面缓步行一百零九步,杨树庄墓即可看到。又一百二十步,升上十级,走八十八步,再登十四级,有望云居士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用口衔着笔书”静神养气“四字。再上二十级,先见古佛塔两座继到第六亭,沿途石刻共三十二处。
(六)第六亭——更衣亭(又名观化亭),这里距山门只有一里,传闽王审知上鼓山访异僧时,曾更衣于此。亭中有清杨庆琛对联:”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寺衣“.附近有”五贤祠“.过此亭,又是坦荡石道,使人气爽,且沿途九十步间,石刻特多;如一笔”虎“、”白云沧海“、”道心坚固“、”云程“、”忘机“、”是胜因地“、”灵山岐岺“、”足以名志“、”今古名山“、”人海飞鸿“(下面另附诗一首)、”皆大欢喜“、”福城东胜“、”我无人相“(附诗一首)、”五蕴皆空“、”一壑风树“、”霖雨苍生“、”为善最乐“、”悟境“、”心“、”佛“、”提倡国货“、”忠孝廉节“(后学林可相敬录宋忠臣文信国公书,每字径约数尺,极为雄壮,有魄力)由此登上二百级有”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云磴松涛“、”草堂愿如“(附诗一首)、”心路须平“、”南无阿弥陀佛“、”宛如极乐“、”三民主义万岁“、”亦到涌泉“.至此登一百三十级后,即为一段斜坡。同时右边通往放生园,左通佛窟(乃一壁立巨岩,中刻经文)。正面再行四十步,下五十级,乃巨松夹道,苍翠欲滴的”万松湾“,国民政府蒋介石主席当民国十二年(1923年)莅榕游石鼓时,所题”其介如石“四字,即在此途中的左边岩上,因字体不大,很容易忽略。附近更有卢兴邦书”行仁义事“,及不知名所书”以进大同“等。该寺前代和尚塔数座(即海会塔)即造于此,最后为”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知足常乐“等处,沿途题字,欣赏至此,全部告终,统计共九十处。其中以第六亭至第七亭这段途中最多(共三十六处),第二亭至第三亭这段途中最少仅一处。再徘徊八十六武,即至山门的第一个牌坊,前额曰:”石头路滑“,后额曰”又恁么去“,过七十步,趁迎面那列短垣绕入,垣上壁间嵌一黑碑石,横书”入佛境界“.经香炉峰边(此峰在钵头峰东,为寺的前案,俗呼”阿弥陀佛“山),左转二十步,抵第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