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
某(五一)食谷不运,A1J8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当温通阳气。(胃阳虚。)
吴萸(八分)半夏(三钱)荜茇(一钱)淡干姜(一钱)生姜汁(五分)广皮白(一钱半)
陈(三八)诊脉右大而缓,左如小数促,冬季寒热身痛,汗出即解,自劳役饥饱嗔怒之后,病势日加,面浮足肿,呼吸皆喘,目泪鼻衄,卧着气冲欲起,食纳留中不运,时序交夏,脾胃主候,睹色脉情形,中满胀病日来矣,盖此症属劳倦致损,初病即在脾胃,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脏腑受病,营卫二气,昼夜循环失度为寒为热,原非疟邪半表半里之症,斯时若有明眼,必投建中而愈,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建中甘温,令脾胃清阳自立,中原砥定,无事更迁,仲景亦谓男子脉大为劳,则知内经仲景东垣垂训,真规矩准绳至法,且汗泄积劳,都是阳伤,医药辛走劫阳,苦寒败胃,病患自述饮蔗即中脘不舒,顷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阳为苦辛大伤明甚,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愚非遥指其胀,正合内经浊气在上,则生A1J8胀,太阴所至为腹胀相符也,昔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故辨论若此。
厚朴杏仁人参茯苓蜜煨姜南枣
厚朴杏仁,取其能降气,参、苓、姜、枣,取其创建胃中之清阳,而和营卫也。
吴(二四)单胀溺少,温通颇适,当用大针砂丸一钱二分,八服。(脾阳虚)
某食下A1J8胀,舌黄,当治脾阳。
生白术(一钱半)广皮(一钱)茯苓(三钱)厚朴(一钱)木瓜(五分)淡附子(七分)
徐(三九)攻痞变成单胀,脾阳伤极,难治之症。
生白术熟附子茯苓厚朴生干姜
钱食入腹胀,已五十日,且痛必有形攻动,头中微痛,夫痞满属气,痛因气滞,二便既通,其滞未必在乎肠胃,从太阴脾阳伤,以辛温开泄主之。
桂枝生白芍淡干姜厚朴
又照方去白芍,加生益智仁、茯苓。
杨(五十)饮酒聚湿,太阴脾阳受伤,单单腹胀,是浊阴之气锢结不宣通,二便不爽,治以健阳运湿。
生茅术草果附子广皮厚朴茯苓荜茇猪苓
吴(四三)食下A1J8胀,便溏不爽,肢木不仁,此脾阳困顿,不能默运使然,温通中阳为主。
白术(三钱)附子(一钱)炮姜(一钱半)桂枝木(一钱)茯苓(三钱)荜茇(一钱)
僧(四七)俗语云,膏粱无厌发痈疽,淡泊不堪生肿胀,今素有脘痛,气逆呕吐,渐起肿胀,乃太阴脾脏之阳受伤,不司鼓动营运,阴土宜温,佐以制木治。
生于术茯苓广皮椒目厚朴益智仁良姜
某(六七)左脉弦,胀满不运,便泄不爽,当温通脾阳。
草果仁(一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三钱)广皮(一钱半)青皮(一钱)厚朴(一钱半)木猪苓(一钱半)椒目(五分)
吴寒热伤中,腹微满,舌白,用治中法。
人参益智广皮茯苓泽泻金斛木瓜
周(五五)久嗽四年,后失血,乃久积劳伤,酒肉不忌,湿郁脾阳为胀,问小溲仅通,大便仍溏,浊阴乘阳,午后夜分尤剧。
生于术熟附子
陈(五十)积劳,脾阳伤,食下胀,足肿。
生白术茯苓熟附子草果仁厚朴广皮
某躬耕南亩,曝于烈日,渍于水土,暑湿内蒸为泻痢,邪去正伤,临晚跗肿腹满,乃脾阳已困,诸气不司营运,浊阴渐尔窃据,内经病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生白术草蔻茯苓厚朴附子泽泻
邹(三九)深秋霍乱转筋,必有暴冷伤及脾胃,病机一十九条,河间皆谓热,亦属偏见,愈泻愈胀,岂是实症,夫酒客之湿,皆脾胃阳微不运,致湿邪凝聚,气壅成胀,见胀满彻投攻下,不究致病之因,故曰难调之症。
生白术草果熟附子厚朴广皮茯苓
陈(四四)苦寒多用,胃阳久伤,右胁痛,呕酸浊,皆浊阴上干,用辛甘温中补虚痛减,病患述早上腹宽,暮夜气紧微硬,大便不爽,有单腹胀之忧。(脾胃阳虚)
人参生白术茯苓肉桂归身益智广皮煨姜
赵(五四)胸腹胀满,久病痰多。
生白术(二两)茯苓(二两)厚朴(一两)肉桂(五钱)
姜汁丸。
本草云,厚朴与白术能治虚胀,仿洁古枳术之意也,佐茯苓通胃阳,肉桂入血络,则病邪可却矣。
杨脉沉小弦,中年已后,阳气不足,痰饮水寒,皆令逆趋,致运纳失和,渐有胀满浮肿,法以辛温宣通,以本病属脾胃耳。
人参(一钱)茯苓(三钱)白芍(一钱半)淡附子(一钱)姜汁(三分调)
倪(二十)腹软膨,便不爽,腑阳不行。
生益智茯苓生谷芽广皮砂仁壳厚朴
又六腑不通爽,凡浊味食物宜忌。
鸡肫皮麦芽山楂砂仁陈香橼
又脉沉小缓,早食难化,晚食夜胀,大便不爽,此腑阳久伤,不司流行,必以温药疏通,忌食闭气粘荤。
生白术附子厚朴草果茯苓广皮白槟榔汁
浦(四九)肾气丸,五苓散,一摄少阴,一通太阳,浊泄溺通,腹满日减,不为错误,但虚寒胀病,而用温补,阅古人调剂,必是通法,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喻氏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苟非纯刚之药,曷胜其任。(肾胃阳虚)
议于暮夜服玉壶丹五分,晨进。
人参半夏姜汁茯苓枳实干姜
陈(六二)老人脾肾阳衰,午后暮夜,阴气用事,食纳不适,肠鸣A1J8胀,时泄,治法初宜刚剂,俾阴浊不僭,阳乃复辟。
人参(一钱半)淡附子(一钱)淡干姜(八分)茯苓(三钱)炒菟丝(三钱)胡芦巴(一钱)
此治阳明之阳也,若参入白术、甘草,则兼走太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