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脏腑总论经解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所以称五脏者,以其收藏精气而不泄,为生命之本,故其精气常满,不能以有形之物填实之,精气空乏,则虚损矣。实,犹入也。六腑者,司出纳,传化食物,而不留藏,故虽入而不能满,满则壅塞为病矣。所以然者,上入则下出,而胃实肠虚,下出而食物下行,则胃虚肠实。故言腑则实而不满,满则为病;脏则满而不实,实则气伤矣。
阴阳脏腑总论经解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此言气口者,两手寸口脉,是手太阴肺气所行之经也。肺为华盖,权衡周身之气,五脏之气各由经脉而汇归于肺,由肺敷布周身,故五脏安否,皆现于肺经气口之脉,而为五脏之主也。所以然者,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以养五脏之气,是以五脏六腑所受之气味,皆出于胃,由脾归肺,而流于经,故其变化之精微,现于气口之脉也。若天地五行之气,则入于鼻,藏于心肺,以鼻为肺窍,而心肺相连,故心肺病,则鼻气为之不利。而凡气之归肺者,皆现于气口之脉,故气口独为五脏主,而其虚实病证可验也。
阴阳脏腑总论经解
《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五脏,根本也;身躯,枝叶也。根本有浅深,则枝叶有表里。浅者合于表,深者合于里。故五脏各有皮、脉、筋、肉、骨五层之合,而其荣色,亦各随其部而外显也。五脏具五行之性,五行有生克,故以克制者为其主,如水克火者也,故肾水为心火之主,以及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皆然也。
阴阳脏腑总论经解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咸走肾,助水克火,脉为心之合,色为心之荣,故多食咸而伤心气,则脉凝涩而色变。盖凡色泽荣华,由气行血而发现,气伤,则血涩不行而皆变也。余脏同然,已详注治法门矣。
阴阳脏腑总论经解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之气也。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HT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现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背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现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此言脏性所欲之味,则能相助,与脏气相合也。若五脏所生五气,而现五色,即五行之光华,故必与脏象相符。其如草兹、枳实等者,干枯沉晦,为死气也;如翠羽、鸡冠等者,鲜明润泽,为生气也。皆如缟裹者,内充勿露也,露则病矣。而色味亦各当其脏性。而内外相应者,已详注四诊门矣。
阴阳脏腑总论经解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
此言气病,而不涉于血也。脏腑部位,各有不同,其生化气血,各有功能所主,若气或抑郁亢陷,不得调达,则各脏腑现病皆不同,其与血病又异,诸义详病证门。
阴阳脏腑总论经解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为五并,虚而相并者。
气一则动志,志一则动气,此言由志一动气,而致气一动志也。并者,即一之义,谓精气并注一处而不舒和也。以志一动气而气虚,则他处精气归并之,则又一而动志,乃现悲、喜、忧、畏、恐之情状。盖情欲由心志所生,而志气本是一物,而体用二也。其虚而相并者,亦如水向低流之理也。
阴阳脏腑总论经解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