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丸
又名三补丸,即前方减去山栀是也。
按: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盖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故以黄芩清上,黄连清中,黄柏清下,则三焦之壮火自伏,而气得其生,血得其养矣,故曰“三补”。虽然,火有虚实,是方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
相火
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直折,惟黄柏可以治之,随其性而伏也。若以冰水寒凉正治,立死,宜大补阴丸、坎离丸。气从下而冲上者,内挟相火,肾水虚不能制之,宜生地、丹皮、玄参、知母之类以壮水。
大补阴丸(方见虚损。)
坎离丸
一名滋肾丸,治肾火起于涌泉之下。
黄柏(十两,酒浸)知母(六两,酒浸)肉桂(五钱)
水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按:是方知母、黄柏性味苦寒,水之属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能假之反佐,正所谓坎离交,而为既济也。
郁火
郁火可发,当看何经。四肢发热,肌痹热,骨髓中发热如燎,扪之烙手,此血虚而得之也。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升阳散火汤。手心热,属热郁,用火郁汤,或用栀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服。若因醇酒浓味,膏粱积热者,清胃散主之。
升阳散火汤
治过食冷物,抑遏少阳之火,郁于脾部者。
升麻干葛独活羌活(各五钱)防风(二钱半)柴胡(三钱)人参白芍药(五钱)甘草(半生半炙,六分)
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按:前方升、柴、羌、独、干葛、防风,皆辛温上行之物也,用之以升少阳之气。清阳既出上窍,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人参味甘,能补中州之气。生甘草能泻郁火于脾,从而炙之,则健胃而和中矣。
火郁汤
即升阳散火汤去独活,加葱白是也。
清胃散
治醇酒浓味,致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
升麻(二钱)生地丹皮当归(各一钱)黄连(炒,一钱半)
上,水煎服。加犀角、连翘、甘草,名加味清胃散。
五志之火
诸气郁,属于肺火之升也。又,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黄芩、葶苈、苦酒之类是也,泻白散、清金丸主之。
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升也。又,大怒,火起于肝。柴胡、黄连、龙胆草泻之,或回令丸。
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动也。醉饱火起于脾,宜芍药、黄芩、石膏泻之。
诸痛痒疮疡,属于心火之动也。又,怵惕思虑,则火起于心。泻心汤、导赤散泻之。
诸逆冲上,属于肾火之升也。又,房劳则火起于肾。惟黄柏、知母顺其性而伏之。
泻白散
治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主之。
桑白皮(一两)地骨皮(一两)甘草(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黄芩不拘多少,炒,为末,水丸如绿豆,每服一钱。
泻青丸
治肝经风热实火。
羌活防风山栀(酒炒)龙胆草(酒拌,蒸,晒)当归川芎大黄(酒拌,蒸,晒)
上等分,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竹叶汤入砂糖调服。
回令丸
一名左金丸,治肝火。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汤煮少时)
上为末,粥丸,白术、陈皮汤下,每服一钱。
泻心汤
治心热。
黄连为末,水调服。
三黄泻心汤
即前方加大黄、黄芩,等分,煎服。
导赤散
治小肠实热。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入竹叶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