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蒸三
【歌】婴儿脏腑未全成,长养之时必变蒸。变则气升蒸则热,八蒸十变始成人。
【论】夫小儿初生,形体虽具,其气、血、精、神、志、意、魂、魄,俱未能全,故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一蒸。凡遇一变,即觉性情自有异于前,所以长养志意故也。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生癸水,属足少阴肾,主精志。六十四日一蒸二变,生壬水,属足太阳膀胱,其发耳与尻冷。至九十六日三变,生丁火,属手少阴心,主藏神,其性为喜。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火,属手太阳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至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木,属足厥阴肝,主藏魂,喜哭。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木,属足少阳胆,其发目不闭而赤。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金,属手太阴肺,主藏魄,生声。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金,属手阳明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己土,属足太阴脾,主藏意与智。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土,属足阳明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又,手厥阴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二经,俱无形状,故不变而不蒸。十变五蒸者,天地之数以生成之,然后生志意,能言语,知喜忽,故云始全也。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也,长其经脉、手、足,故手受血而能持物,足受血而能行立。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则言语、意志大异于前。又六十四日为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变蒸既足,儿乃成人。盖变者,变生五脏志意,蒸者,蒸养六腑气血,故变则上气,蒸则体热。每一变蒸,轻则发热微汗如惊,五日乃解;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燥渴,七日始解。亦有变蒸之余,续感寒邪,随证调之可也。具有不热不惊而暗变者,胎气实故耳。
柴胡汤
治变蒸骨热心烦,啼叫不已,或寒热往来。
人参甘草麦冬(去心)防风柴胡龙胆草
惺惺散
治变蒸发热,咳嗽痰诞,鼻塞声重,或挟疮疹发热者。
川芎桔梗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细辛花粉生姜薄荷
水煎温服。
紫阳黑散
治变蒸热不解及挟时瘟病。
麻黄(去根节,三分)大黄(一分)杏仁(一分,一半去皮,一半连皮)
上三味,烧存性,研末,每服半钱,水半盏,煎服,抱儿于暖处,取微汗,身凉即愈。
调气散
治变蒸吐泻,不乳多啼。
木香香附人参浓朴藿香陈皮甘草(等分)
姜、枣煎服。
消食丸
治变蒸时乳食过多,胃气不能消化。
砂仁陈皮三棱蓬术神曲麦芽(等分)香附(加倍)
末之,曲糊丸,白汤下,量儿加减。
辨虎口纹四
(添加)
【歌】积黄青色是惊风,热赤伤寒紫淡红。黑痛白为虚冷嗽,更参随部用神工。
【论】看小儿左右叉手处,名曰虎口。自虎口而上,第一节名曰风关,第二节名曰气关,第三节名曰命关。
有纹见于风关,易治;通过气关,渐难;过三关,多死。候左手之纹,病应心、肝;右手之纹,病应脾、肺。
纹有五色:紫者,风邪在表;惊则纹青;淡红则寒热在表;深红必发伤寒、痘疹;青红者,惊热。纹乱则病久;纹细则腹痛多啼,乳食不消;纹粗直射指甲,必主惊风恶候;纹黑如墨,大抵困重难治。
诊三关脉五
(添加)
【歌】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热数为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论】浮脉为风,秋得之曰平,余时主伤风寒,头疼壮热,或夜热昼凉,咳嗽喷嚏,鼻塞清涕,呕逆不食。
洪脉为热,夏得之曰平,余时主风热壅盛,身体温壮,发惊,疮疡,血泄。
数脉为惊,春得之曰平,余时主惊风抽掣。脉数小者,多睡惕跳,直视恐怖,盗汗,梦中切牙,吐舌,喘吐。脉数大者,一、二日间必发搐搦。
沉迟为虚冷,四时得之,主脾胃虚弱,滑泄脱肛,吐痢不止,日渐羸,以成脾困,或作疳劳。
实脉为积滞,冬得之曰平,余时主食伤、积聚、腹胀或痛。发竖吐利,缓治即成疳劳、丁奚、哺露候,当取积后补。
吐泻六
【歌】吐泻须知热与寒,泻黄吐乳热邪干;泻青吐逆为寒候,更把天时月日参。
【论】经云: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不和,阴阳不顺,清浊相干,则吐泻兼作。钱孔纯云:小儿吐泻,有湿、有热、有寒、有惊,宜详察而分治之。如夏月中暑发渴引饮,霍乱吐泻,脸赤唇红,去后黄沫色,小便赤涩者,为热,可用香薷、五苓等药治之。冬时中寒,腹痛厥逆,吐泻白色,不渴,面微青色,唇紫,大便如冻汁,或米谷不化,先战栗而小便去者,为寒,可用香附、砂仁、煨姜、木香等药治之。面微黑黄,眼亦黄,手、足及肾囊稍肿,腹胀脐凸,小便短少,善呕而无食,痰多,唇白气促,爱坐畏眠者,为湿,可用苍术、浓朴、薏苡、木瓜等药治之。面赤身热,睡卧不宁,目睛斜定,颈仰身摇,不时悸动,舌碎唇疮,乳便青者,为惊,可用天麻、川芎、茯苓、肉果等药治之。吐泻乳食不化,因伤粘腻难消之物,滞于中脘,不上不下,但食即吐,面色青白,发热,四肢逆冷,不可便投止吐泻药,当先取积消导,宽利胸膈,次用调脾和胃之剂,此皆合而言之也。愚谓有吐无泻者,胃必热,然亦有寒而吐者;有泻无吐者,胃必寒,然亦有热而泻者。何以辨之?盖吐清凉,顺而易出者为寒;吐苦酸,逆而难出者为热;泻青白,小便利者为寒;泻黄赤,肛门如烧者为热。又,泻利发哕者为虚,只吐不泻者为逆,各随其所属治之可也。
和中清热饮
治热吐。
黄连(姜炒,一钱)半夏(姜制,一钱)茯苓(一钱五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