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保谥忠襄孙公神道碑铭(嘉绩)、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户部尚书崇明沈公神道碑铭(廷扬)、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公墓前石碑(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公神道阙铭(江)、太师定西侯张公墓碑文(名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眉仙冯公神道阙文(元飂)、仪部韦庵李公阡表(棡)、监察御史退山钱公墓石盖文(肃圃)、职方主事兼三钱公坟铭(肃遴)、监纪推官叶虞钱公墓志铭(肃典)、钱八将军墓表(肃绣)、都督江公墓碑铭(汉)、张太傅守墓僧无凡塔志铭(汝应元)、大理寺评事林先生阡表(时跃)、淮扬监军道佥事鄞王公神道碑铭(缵爵)、嵩明州牧房仲钱公两世窆域志铭(士骕、美恭)、按察副使监军赣庵陆公墓碑铭(宇■〈火鼎〉)、杨职方莹志(文琮)、晦溪汪参军墓碣(涵)、施公子墓碣铭(邦玠)、娄秀才窆石志(文焕)。
薛高士冢阙文(士术)、湖上社老晓山董先生墓版文(剑锷)、陆佛民先生志(观)、陆披云先生阡表(宇燝)、宗征君墓幢铭(宜)、范处士坟版文(兆芝)、叶处士志(谦)、穆翁全先生墓志(美樟)、族祖苇翁先生墓志(美闲)、先曾王父先王父神道阙文(大和、吾骐。以上“外集”)。事状一十有八:浙抚右佥都御史分巡宁绍台道金坛于公事略(颍)、太常寺卿晋秩右副都御史玺庵林公逸事状(时对)、阳曲傅先生事略(山)、陆丽京先生事略(圻)、邵得鲁先生事略(以贯。以上“内集”)、礼部尚书仍兼通政使武进吴公事状(钟峦)、工部尚书仍兼吏部侍郎上海朱公事状(永佑)、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钟祥李公事状(向中)、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达州李公研斋行状(长祥)、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金华朱公事状(大典)、华氏忠烈合状(夏、张夫人)、杨氏四忠烈合状(监纪推官赠兵科给事中文琦、职方郎中文琮、监察御史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文瓒、都督府都事文球、张夫人、沈夫人)、屠董二君子合状(驾部屠献宸、推官董德钦)、王评事事状(家勤)、都督张公行状(廷绶)、兵科都给事中前知慈绤县事江都王公事略(玉藻)、李杲堂先生轶事状(邺嗣)、钱蛰庵征君述(光绣。
以上“外集”)。传二十有五:庄太常传(元辰、周思南传(元懋)、陈光禄传(士京)、沉太仆传(光文)、贞愍李先生传(桐)、周监军传(元初)、毛户部传(聚奎)、周布衣传(西)、陆桴亭先生传(世仪)、万贞文先生传(斯同)、刘继庄传(献廷)、李元仲别传(世熊。以上“内集”)、吴职方传(祖识)、徐都御史传(孚远)、推官温公传(璜)、夏万亨传、周之藩传、宋菊斋传(龙)、陆雪樵传(昆)、陈仙传(王宾)、李梅岑小传(国标)、沉隐传、甬上桂国三公传(任斗墟、余鲲起、陈纯采)、七贤传(周昌会、周昌时、邵以殴、邵似雍、姚胤昌、姚宇昌、陈自舜)、石萨传(以上“外集”)。记一十有三:太保钱忠介公画像记(肃乐)、钱忠介公降神记(同上)、涧上徐先生祠堂记(枋)、访寒崖草堂记(骆国梃。以上“内集”)、张督师画像记(煌言)、义武将军戴少峰画像记(尔惠、梅花岭记(史可法)、张相国寓生居记(肯堂)、囊云先生云树记(周齐曾)、枝隐轩记(周元懋)、余先生借鉴楼记(■〈木上品下〉)、方子留湖槎记(授)、不波航记(陆宇■〈火鼎〉。以上“外集”)。
序一十有九:明故太仆思庵沉公诗集序(光文)、姜贞文先生集序(垓)、钱侍御东村集序(肃图)、董高士晓山墨阳集序(剑锷。以上“内集”)、钱忠介公全集序(肃乐)、张尚书集序(煌言)、雪交亭集序(高宇泰)、周先生囊云集序(齐曾)、观日堂集序(陆宇)、董户部揽兰集题词(守谕)、稚山先生残集序(吴钟峦)、吴少保集序(同上)、冯侍郎遗书序(京第)、陆大行环堵集序(文虎)、明鹤草堂集序(林时跃)、春酒堂文集序、□杲堂诗文续钞序(李邺嗣)、礐樵先生集序(李文缵)、耕石老人诗集序(李文纯。以上“外集”)。杂着四十有六:题三山野录、为明故相胶州高公立祠议、与绍守杜君考正成仁祠祀典议、示定海令、节愍赵先生传纠缪、记范孝子事、周躄堂事辨诬(以上“内集”)、题“江变纪略”后(二则)、残明东江丙戌历书、跋梨洲先生“行朝录”(二则)、彭仲谋“流寇志”跋、题“天南逸史”、题“岭表纪年”(二则)、题“庚寅桂林百官簿”。
题“所知录”、题“也是录”、题“海上遂志录”、读“使臣碧血录”、“幸存录”跋、“续幸存录”跋、“汰存录”跋、题“蝗蝻录”、题“南都杂志”、题“戾园疑迹”(三则)、跋“三垣笔记”后、题“潭西草堂忆记”、题恽氏“刘忠正公行实”后、“明大学士熊公行状”跋、题“陆鲲庭陈元倩传”、题“马士英传”、题史阁部传、跋“始宁倪尚书墓铭”、题薛岁星作“王武宁传”、题“徐俟斋传”、题“田间先生墓表后”、跋“明崇祯十七年进士录”、题“徐狷石传后”、跋王节愍公札高鸿胪梦箕手迹后、跋林太常“挽姜给事诗”、答陆聚缑编修“论三藩纪事帖子”、与史雪汀论“明季纪述”帖子、答赵征君谷林“论啸台集”帖、与绍守杜君、札移广东志局论佟督不当立传帖子、与卢玉溪先生求钞“续表忠记”帖、答万西郭问魏衣白“息贤堂集”帖(以上“外集”):右总一百八十有三通。

故明勋臣六王之裔,世袭公侯,咸与国相终始。迨其亡也,殉难者止黔宁沐氏一家耳,可谓不负世臣矣。若中山徐允爵、宏爵、开平常应俊、岐阳李祖述、宁河邓文郁、东瓯汤国祚之徒,当豫王之下金陵也,争先迎降;虽曰识天命之有在,抑何弃故国如敝屣耶!夫以盟白马、誓丹书之世胄,三百年来长保分玉之封、永绝酎金之罚,一旦孱王衔璧、右族投戈,龙种无归,虫沙顿化;岂不哀哉!而况陪京赐葬,密迩孝陵;剑舄衣冠,月游如昨。彼允爵辈履寝园之霜露、怀草昧之风云,曾不闻激发孤愤,而低首下心、苟且偷活,真腼然人面者也!后之振旅金山、望陵遥拜而三军皆恸哭者,独何人哉?吾知明太祖在天之灵与五王者,必痛心蹙额,不愿有是臣、不愿有是孙也。
然而五王之后,莫谓真无人也;余尝表章常延龄、徐南矣。近复搜考遗文,更得徐宏基、仁爵、李升、李锡祚、锡贡、邓文昌、汤南金、常元亮数人,皆不愧故家乔木者也。宏基,崇祯中袭封魏国公;甲申之变,南都诸臣迎立福王,定议于其家。明年金陵不守,宏基率妻子避迹吴江之赵田袁进士世奇家。貌魁岸,须长过腹,骨节珊然;日与村童、牧竖,徜徉阡陌以为乐。世奇迂生不识时务,每以匡复相劝;且称其位隆望重,举事必成。宏基心动,遂树帜招兵而粮不继,乃建助饷之策,劝谕村庄富户。时有陆醇儒者家富而豪,其弟某同客过邻村,宏基遣人要致之,坐厅事抑之拜跪,谕以助饷,坚不从;宏基拘之暗室中,困苦之。
客脱归,报醇儒;醇儒惧甚,悬重赏集兵,应者麇至。会吴淞总兵黄蜚败死,其部将田胜嘉收拾散亡,徘徊湖、泖间;醇儒以厚币乞兵于田,得三百人以来。遂乘夜发,先令健仆登袁屋,入囚室,掖其弟出;乃帅兵进攻,尽拘袁、徐家属杀而投之湖,并湖郡绅士避迹于袁者悉被难。宏基持矛出,投分湖叶氏;叶氏惧祸,缚而致之陆。陆拴之柳树,令军士集鸟枪击毙之。其子年十五,方被围时,登屋发三矢、殪三人;已而被执,亦丛射而死。田、陆籍袁家资,装两巨舰以去(沉彤“吴江县志”云:““明史”“徐达传”:宏基卒,谥“庄武”;子文爵,嗣”。又“南都缙绅录”:“甲申秋,宏基守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