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维脉。阳维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维者也。若不能相维。故为病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隙。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喑门。凡此阳维脉气所发。二十四穴也。
阴维脉。阴维者。亦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阴维则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其病与阳维同。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隙。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大横及腹哀。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及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及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宛宛中。廉泉在舌本下。凡此阴维脉气所发。共一十穴。
带脉。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
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正。名带脉。谓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凡此带脉所发。共四穴也。
热病灸刺法论黄帝治热之穴。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谓督脉所过者。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共五穴。为一行。两旁各一行。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两旁各一行。谓临泣、目、正营、承灵、脑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柱、膺俞、缺盆、背。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柱、属足太阳。膺、即中府。属手太阴。缺盆、在肩上。属手阳明。背、即风门热府。属足太阳。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八穴并属足阳明。经云。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时之热也。云门、系手足太阳。骨、即肩。系手阳明跷脉之会。委中。中央,系足太阳。髓空即俞系督脉五脏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谓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各二。系足太阳经也。上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故病热则刺之。又有刺热之法。肝热、则刺足厥阴少阳。心热、则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则刺足太阴阳明。肺热、则刺手太阴阳明。肾热、则刺足少阴太阳。
凡热病未发。但见赤色来。皆热诊也。在颜为心热。在颐为肾热。在鼻为脾热。在左颊为肝热。在右颊为肺热。
见赤色当急刺之。审其井荣经之分。在阴则补阳泻阴。在阳则补阴泻阳。刺热之大法也。
热穴之外。别有遗法。备载于后。
针经直说踝中(腕骨是也)肩解(背后缝是也)手阳明大肠经。
上柱骨(缺盆外横骨是也)(颧外是也颧谓项骨)足厥阴肝经。
足跗(足面是也)胁(膝下是也)(屈心是也)巅(顶心是也)人迎(气颡上两旁动脉是也)股(大腿是也)督脉(从人中入巅下项是也)足少阳胆经。
颊车(宁车卷两二穴是也)髀厌(膝下腿上节处是也)辅骨(腹外是也)绝骨(外踝上是也)三毛(大指上三毛是也)马刀挟瘿(胳肘底胳是也)足少阴肾经。
内(腿肚是也)痿厥(节弱是也)手少阴心经。
锐骨(掌下节骨是也)手厥阴心包络经。
心包(包里心之内是也)大动(心肿是也)手太阴肺经。
胃口(后门是也)腋下内(臂节是也)足太阳膀胱经。
膊(肩后是也)膂(脊内傍肉是也)髀枢(膊骨节是也)足阳明胃经。
颐后下廉(颐下周环是也)乳内廉(乳内中间是也)贲响腹胀(气上撞是也)旨膺下曰胸。骨(骨是也)手少阳三焦经。
膻中(胸乳之间是也)足太阴脾经。
核骨(孤拐骨是也)骨(胫足骨是也)得后(大便是也)与气(下气是也)手太阳小肠经。
若拟得与下气注解为说文理。反害经意。不可宗则。王冰之解素问。后之明者。多有议论取舍。岂止此焉。
窦汉卿针经气血问答予问脉之理。果是气邪。果是血邪。答曰。气血之波澜。身体之龠。此说特未契理。
脉者、陌也。魂魄之生气。血之府也。天地之主。万物之宗。此说极有气味。吾尝拟此予问。经之理果何意邪。答曰。气血经历之路也。故曰经。予问身寸之寸。拟何寸。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内侧文两角为寸。各随大小取之。手太阴经起自肺何处邪。答曰。食入于胃。
输精于脾。播气于肺。此之谓也。问曰。周身之穴。各有两如补泻时。只刺病所。两穴俱刺邪。答曰。
不然。随病左右而补泻之。左则左补泻。右则右补泻。问曰。何为络。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