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幸福是德性本身
斯宾诺莎的幸福观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不是幸福幸福是德性本身在公共福利中实现个人幸福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位哲学家,他“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
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①他就是17世纪荷兰着名哲学家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以伦理学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以自己一生的道德言行实践其推崇的幸福理想。他留给后人的除了丰富的哲学和伦理思想外,更有其淡泊名利、正直认真和生活简朴的人格形象。
斯宾诺莎伦理学的出发点是人性自保理论,他有一个着名的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②而自然事物的本性是自保,那么,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的本性也不能不是自保。每个人都得生存,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其本性的必然结果。各人按照各自的善恶标准去辨别善与恶、辨别什么对自己是善的或恶的,各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寻求自己的利益。
所以,斯宾诺莎把人的自保理论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当作道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务馆1976年6月版,第92页。
②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务馆1963年11月版,第52页。
第一编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2德的基础、善恶的根源。
这与17世纪英国着名哲学家霍布斯(158—1679年)的观点基本一致。在17世纪提出这样的伦理观点和思想,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道德原则的批判、维护了人的自然本性和尊严,无疑具有积极的和进步的意义。
然而,在涉及如何达到个人幸福、实现个人利益时,斯宾诺莎却选择了与霍布斯不同的道路,二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分歧。斯宾诺莎从一个感性主义者转变为理性主义者,其幸福观也带有浓重的理性主义色彩。
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不是幸福斯宾诺莎之所以作出上述的那种思想转变,是这位哲学家个人生活经验和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们不妨听听他的内心独白:“当我受到经验的教训之后,才深悟到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一切东西,都是虚幻的、无谓的,并且我又确见到一切令我恐惧的东西,除了我的心灵受它触动外,其本身既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因此最后我就决意探究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单独地支配心灵。这就是说,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我说‘最后我就决意’这样做,因为初看起来,放弃确实可靠的东西,去追求那还不确定的东西,未免太不明智。我明知荣誉和财富的利益,倘若我要认真地去从事别的新的探讨,我就必须放弃对于这些利益的寻求。假如真正的最高幸福在于荣誉和财富,那么,我岂不是交臂失之,但假如真正的最高幸福不在于荣誉、财富,而我用全副精力去寻求它们,那么我也同样得不到最高的幸福。因此我反复思考有没有可能找03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到一种新的生活目标,或者至少确定有没有新的生活目标的存在,而不致改变我素常生活的秩序和习惯。
……“①这段话,发自于斯宾诺莎的内心,是对他自己生活经验的深刻反省,他决意要寻找一种新的生活目标,这是他反省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这一长段引文中,已经感受到了一位哲人追求真理的可贵的探索精神。
斯宾诺莎认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并被其行为所证明的最-KanbaAPp点com-高幸福,归纳起来,不外这三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这三种东西,总是萦绕着人们的心灵,使得他们不能想到在这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幸福。
他说:“当人心沉溺于感官快乐,直到安之若素,好像获得了真正的幸福时,它就会完全不能想到别的东西。
但是当这种快乐一旦得到满足时,极大的苦恼立刻就随之而生。……对于荣誉与财富的追求,特别是把它们当作自身目的,最足以使人陷溺其中,因为那样它们就被当作最高的善“②斯宾诺莎分析道,人们对于荣誉的追求,总是特别沉溺于其中,愿望也特别强烈。因为,在人们眼里,荣誉总是被当作本身自足的善、一切行为所要达到的最后目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荣誉和财富获得后,似乎不像获得感官快乐那样立刻就有苦恼和痛苦相随,相反,荣誉和财富获得愈多,人们的愉快愈大,想要增加荣誉和财富的念头也就愈强烈。但是,荣誉和财富实际上也会同样给人带来痛苦,因为对荣誉和财富的希望与追求一旦落空,人们就会感到沮丧,苦恼当然也就会随之而生。另外,荣誉自身也①②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2月版(下同),第18、1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