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承气汤以泄府实。而经中之邪热自除。且少阴之藏本肾属水。胃府属土。泻土所以救水。故成注云然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少阴病。亦热邪入府。所当急下之证。
少阴之藏本水。经中热极。则迫其水液下流。而肾燥。肾愈燥。则肠中之物愈坚。以故下利。止清水耳。色纯青者。肾将竭而肝木反来侮之。故色青也。心下痛为实。口干燥为热。故与大承气汤。以下实热之邪。)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病。虽系少阴。实则阳明。实热证之显见者也。少阴邪热。
传入阳明胃府。成注云。阳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阳明病土胜肾水则干。急与大承气汤。以救肾水。或问少阴之邪。
既传阳明而见腹胀等证。何以不入阳明篇中。余答云。此条病实承上二条。口燥咽干之证而言。以故系之为少阴病。否则与阳明病。实无以别矣。学人宜细诊之。)(附例)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此条自厥阴篇移附于此。愚意云。少阴病可下者。亦当于脉候决之。少阴者。两手尺中之脉也。趺阳者。两足跗上高骨间动脉也。少阴主肾水。趺阳主胃土。兹者。少阴脉弱。趺阳脉强。是为负于趺阳。则肾水已亏。胃土太旺。故宜用大承气汤。以泻土救水。虽下之。亦为顺候也。)琥按趺阳脉。图经原名冲阳。脉在足跗中指端。上行五寸。去陷谷穴三寸。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故一名会原。
诊法。病重者。切此以决死生。伤寒。以胃气为本。趺阳之脉不衰。知胃气尚在病虽危。犹可治也。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云云至)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上二条证并汤方(俱见中寒论中)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此条系真阴证之宜用灸法者。正文与注详中寒论中)(琥)按以上方论。乃仲景治少阴病法也。少阴之经有真寒。有热病。今止就少阴热病。从阳经传来者。一十七条悉为解说于前。又考昔贤治少阴热病法。与仲景论稍有异旨者。复为详辩于后。务使学人临证施方。略知通变云耳。
四附昔贤治少阴病方论变法
庞安时云。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经。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补亡论常器之云。未可下也。更详余证。可下则下之。
琥按上庞氏云云。即仲景论例中语也。其用大承气汤者。又即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其说同也。但一云。五六日。一云。二三日。若论传经之时。不止二三日矣。此必是口燥咽干之证。已得之二三日。故云宜急下也。
琥又按常器之云。未可下者。以脉沉故也。殊不知少阴热病。可下之脉沉。必沉脉中兼数疾。或有力。此的系可下之脉。昔人言不尽意。在学人以意会之而已。又少阴病。邪气传经之脉本微细。邪气入府之脉必沉实。愚尝诊之。最为有准。
云岐子云。少阴经病。口燥舌干而渴者。胃中实热而有痛。脉沉而疾者。宜大承气汤。少阴经病。口干燥而渴。自利清水。心下痛胃实也。脉沉而疾者。宜大承气汤。少阴经病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干燥而渴。饮水。大便难者。
胃实也。脉沉而疾者。宜大承气汤。
琥按上云岐子云云。即仲景少阴病。所当急下之三证也。仲景原论中不言脉。而此独言脉。更觉详悉。
海藏老人云。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脉尺寸俱沉。沉疾。则大承气汤。疾而无力者。不可下。如大热。而脉反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