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太阳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二卷太阳治法上集入于此)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腹满。谵语者。以其人病初起。本太阳伤寒。
其后见证。又得腹满谵语。夫腹满为邪传脾。谵语为邪传胃。若寸口脉见浮紧。此非太阳之邪传里矣。诊法。脉浮而紧者。为弦。两关之前脉弦。乃知此腹满谵语证。为肝经风热之邪。自旺而乘脾也。脾病见肝脉。为木行乘土。木乘所胜。
名曰纵。纵者。直也。言木本克土。其乘。则甚直也。期门者。肝之募。成注云。刺之以泻肝经之盛气。)或问太阳伤寒。脉本浮紧。此条证寸口脉浮而紧。仲景独云肝乘脾。成注又云肝经气盛。医者何以别之。余答云。
太阳伤寒。脉尺寸俱浮紧。以人两尺主膀胱。为太阳寒水之经。浮紧者。风寒之气特盛也。兹则但言寸而不言尺。知非膀胱经气盛矣。且也。仲景脉法。言尺寸。则关在其中。左关主肝。右关主脾。寸口脉浮而紧。则两关以前之脉皆弦。
谓非肝乘脾之诊邪。斯时欲用泻脾之药。则土受木贼。已不胜其攻克。理宜泻肝以去其风热。斯议药不如议针之神速矣。
期门穴图:期门穴图期门二穴。图经云。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可刺。入四分。
不可灸。凡针期门。必泻勿补。活人书云。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又云。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可行子午法。恐缠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庞安时又云。刺期门法。须得脉弦或浮紧。刺之必愈宜针入一寸。
琥按上图经云。不容在幽门旁。一寸五分。幽门又在巨阙旁五分。巨阙在臆前蔽骨下。一寸五分。盖巨阙。系腹部中行。期门系腹部第四行穴也。细量左右上下分寸。其穴自明。活人书云。穴在乳直下。肋骨近腹处是也。则是第二肋。当从下数起。恰在软肋之两端是穴。刺法。肥人一寸。瘦人半寸不肥不瘦。中而取之。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自汗出云云至病欲解三句。当在刺期门三字之下。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者。此太阳之风邪。尚未除也。然肺主皮毛。邪在手太阴肺经亦然。大渴欲饮水者。成注引玉函云。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肝来乘肺。肺受邪热。则渴欲饮水。
饮水既多。其腹必满。肺属金。金本制木。而反受木乘。其事不直。故曰横法。宜刺期门。以泻肝经之盛气。成注云。
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或问此条病。既云发热。啬啬恶寒。又云。大渴欲饮水。
焉知非太阳阳明证。余答云。若果系阳明胃热。大渴欲饮。则热能消水。未必腹满。热邪既传阳明。虽太阳经中之邪。
或不尽除。又未必啬啬恶寒。故成注云。大渴欲饮水。为肝气胜也。)以上太阳可刺病二条(自原论中第三卷。太阳治法中集入于此)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本系妇人中风。风热甚。迫血妄行。故经水适来。正当七八日。为邪将传里之时。邪气乘虚而入于血室。热除脉迟身凉者。成注云。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条辩云。血室为营血停留之所。经脉集会之处。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其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热入而病作。其证则如是也。法当刺期门者。以期门为肝之募。肝主血。血热则瘀热入血室。而瘀积必归于肝。
故随其经之实。而用刺法以泻之也。成注反云。审看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殊出不解。愚按此条病。仲景虽出太阳治法之下。实则少阳之邪。传入厥阴。血分实热。故作谵语等证。仲景恐医人。认为阳明府实证。轻用三承气汤以伐胃气。故特出一刺期门法以疗之。愚又按仲景云。如结胸状。必病患胁下满。虽如结胸。及按之必不痛。故知其非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