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下而致变者。皆误也。心烦者。外邪入里抟膈而郁闷也。腹满者。虚邪壅胃。彭亨而不散也。卧属阴。腹满者。阴滞也。起属阳。心烦者。阳郁也。所以皆不安宁也。栀子苦寒。快涌心胸之烦。浓朴枳实。主泄胃腹之满。所以三物者。能安误下后之不安也。
(二十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丸药误用。不惟病变而且毒遗。误于大下。不独亡阴而阳亦损。所以身热不去而微烦也。栀子酸苦。涌内热而除烦。干姜辛热。散遗毒而益气。吐能散滞。辛能复阳。此之谓也。
(二十九)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此条结痛。比上条微烦则较重。一证而争差分也。前以差轻。故散之以干姜。此以差重。故解之以香豉。盖香豉能主伤寒寒热恶毒。烦躁满闷。然则二条者。大同小异之分也。
(三十)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此条亦与上同。窒者。邪热壅滞而窒塞。未至于痛而比痛较轻也。心居胸膈。所以同为一治。
(三十一)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虚烦不得眠者。大邪乍退。正气暴虚。余热闷乱胃中干而不和也。剧。极也。反复颠倒心中懊者。胸膈壅滞不得舒快也。所以用栀子豉。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少气者。气伤也。故加甘草以益之。呕者。气逆也。故加生姜以散之。
(三十二)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酸苦大寒而涌泄。病患旧微溏者。里气本虚而脏腑寒也。里气虚则易涌。脏腑寒则易泄。
故揭示禁止如此。
(三十三)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内。谓反下则亡阴而里虚。所以脉微细也。外。谓复汗则亡阳而表虚。所以振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