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逆。承上条而言也。然虽逆而又逆。而证则未变重。故方物反差少而大意不殊。
(十八)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真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着下体而重痹也。
(十九)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甘草(四两炙)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芒硝(半斤)甘草(二两炙)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数。音朔。反。音板。脚挛急者。足经始终于足。寒则拘挛也。以上言风寒俱有之表里证。
故谓与桂枝汤为反。盖桂枝是中风之主治。反。不顺也。厥。谓四肢冷也。咽中干烦燥吐逆者。
误汗损阳阳虚阴独盛也。甘草益气。干姜助阳。复其阳者。充其气之谓也。厥愈足温。阳气复也。
芍药用白。酸能敛阴而主血也。甘草用炙。甘能补中而益脾也。脚即伸。阴血行也。
盖以一误治而表里俱伤。故必求阴阳如此次第而俱复。胃不和而谵语者。亡津液而胃实也。承气而曰调胃者。以胃属阳而主里。故用甘草和阴阳而缓中也。重发汗而复加烧针。则二者皆有以大损于阳矣。故用偏于助阳之四逆。以救其阳也。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
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
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胫。音幸。此申释上文意。象。似也。阳以风言。旦。晓也。言似中风分晓。以不啻中风。
故设难详申其义。且明治不可苟。序不可紊。以致戒慎之意。末后不复言若重发汗以下一节者。
以其或然或不然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