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承上文又以谵语并脉言。亦诀人下候及斟酌用汤度数之意。滑以候食。故为大便硬之诊。
疾。里热甚也。然滑疾有不宁之意。不可不知。微者阳气不充。涩者阴血不足。故曰里虚也。难治者。气不充则无以为营运。血不足则无以为润送。故曰阳微不可下。无血不可下。此之谓也。
(二十三)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实以邪言。谵语。呢喃不了之妄语也。虚以正言。以重语释郑声者。谓语声之出。由于邪实正虚。浊恶而厌听也。
(二十四)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夺于下。胃。中土也。
阴阳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守。故无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二十五)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汗本血之液。阳亡则阴亦亏。脉者血气之道路。短则其道穷矣。故亦无法可治而主死也。和则病虽竭。而血气则未竭。故知生可回也。此疑太阳篇错简。
(二十六)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胃实本由于无津液而内燥。汗多则津液益亡矣。急下者。竭则不可治也。
(二十七)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者。失之过度也。腹满痛者。胃不和也。急下者。满去则痛止也。
(二十八)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申明上条而诀用治之意。
(二十九)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吐亦无津液而胃又伤。腹虽满而非热结。调胃承气者。阳明之正也。方见太阳下。
(三十)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此总亦胃实由于亡津液。而皆宜小和者。通该戒大下之意也。
(三十一)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此与上条互意。多汗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