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结气分
如吐蛔与饮。脘闷口渴。舌苔白中带黄。此湿热结于气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陈加干姜、川连。(以上参叶案)邵评∶此痰饮挟湿热。结于阳明气分。胃热气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热。则舌苔白中带黄。邪内结。则脘闷。用二陈以化痰。姜连以开痞达邪。
噫嗳(述古)属性:经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大抵此症。伤寒汗吐下后。或大病后多有。盖汗下后。邪气虽解。胃气弱而不和。三焦失职。清不能升。浊不能降。
是以余邪留连于胃。嗳酸作饱。胸脘不爽。仲景所谓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也。治以旋复代赭汤。所以宣阳气而镇阴逆。阳气宣达。则阴邪不得阻格。升降顺。痞硬散。而噫气自除矣。
邵评∶中阳虚弱。寒气入胃。寒挟胃气上逆。升而不降。气从喉出有声。为噫气也。
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二症不同。噫气为虚。嗳气为实。当分别施治。惟噫气每于汗下或大病后见者。是中虚胃弱。气机不和。余邪留伏。清浊升降。不得自如。气逆为噫也。若胃有停滞。而挟肝火。则嗳酸饱闷。浊凝气滞。则心气痞硬而噫气。此方补中通阳。软坚开痞。而镇浊逆。的是良法。
若湿饮内伤。阴浊聚胃。以致胃阳受伤。浊阴上犯。噫气嗳酸。中焦格拒。治宜安益胃阳。以镇阴逆。人参、半夏、茯苓、干姜、旋复花、代赭石主之。(此条参叶案)邵评∶湿饮阴浊内聚。胃阳虚弱失运。气逆不降。中脘格拒而噫气。乃阳虚浊逆之症也。
当以开痞镇逆。通补阳明为治。
呃逆(新法兼参叶案)属性:呃逆者。声自下逆上。俗名呃忒是也。不拘伤寒杂症皆有。所因不一。治法各宜随症施治。
邵评∶呃逆一症。有虚实寒热之因。中焦下焦之别。是气升上逆之病。外感内伤。
均有此症。当辨因分症施治。
阳虚阴逆
有因寒凉太过。胃中虚冷。浊阴上逆。以致呃逆呕吐。或腹痛下利。两脉微弱。治宜理阳驱阴。人参、附子、丁香、柿蒂、茯苓、干姜、吴萸主之。若兼吐黄绿苦水。胃虚阴浊上干也。去附子。加代赭、椒梅。
邵评∶寒凉伤中。胃阳虚弱。浊阴上逆。气不下降。而呃逆呕吐也。当用温胃通阳。以泄浊阴。
肝木犯胃气逆呃忒。脉小舌白。厥逆寒战。此肝气犯胃。用镇肝安胃法。人参、半夏、茯苓、干姜、丁香、柿蒂、代赭石、炒川椒、炒粳米。
邵评∶中虚胃弱。肝木乘虚上逆。胃气不降而呃忒。胃阳虚而有寒。故舌白寒战。
肝气上升则厥也。宜以温胃泄肝镇逆为治。
肺郁气逆面冷频呃。咽中不爽。此肺气郁。病在上焦。宜开气分之痹。俾清阳得舒。胸次方能开达。姜汁炙枇杷叶、川贝母、川郁金、香豉、桔梗、通草、竹茹之类主之。
邵评∶气郁于肺。不得下降。清阳痹阻而频呃。治以宣肺开气。肺气宣行。则诸气流通而下降。呃自止矣。宜以轻清开提肺气。宣泄上焦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