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二夜一。
治肺感风邪,气道凝泣不利。声音嘶嗄。姜髓煎方生姜汁(六合)、牛髓、油(别炼各三合)、桂(去粗皮一两)、芎、独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三上八味,捣罗五味为散,与姜汁油髓等和匀,于微火上,煎五七沸,又以酒一升二合。
和煎令成煎。每服一匙头,含化,日三五度。
治中冷声嘶。止喘咳。温肺气。温肺汤方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桂(去粗皮)、麻黄(去根节各半两)、糯米(三合)、甘草(炙锉一分)上五味。粗捣筛。分作五服,每服用水三盏,煎取一盏,滤去滓,用鸡子白一枚,和药温服。
<目录>卷第六十七诸气门诸气统论:论曰阴阳虽大,不离乎气。故通天地一气耳。人生其间,大喜毗于阳,大怒毗于阴,一吐纳,一动静,何所逃哉,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内经曰。百病生于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恐则气下。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盖营卫通利。则气舒而不迫。此喜所以气缓也。神情憔悴。则气亏而不全。此悲所以气消也。经络凝涩,则气积而不散。此寒所以气收也。腠理通则气升而汗出。此热所以气泄也。精却上闭,则气还而不行。此恐所以气下也。心多愁虑。则气散而无归。此忧所以气乱也。内外烦劳。则气喘而且汗,此劳所以气耗也。身心有止。则气留而不行,此思所以气结也。嗔恙伤甚,则气上而呕血,此怒所以气逆也。此九气者。证虽不同,大概诊寸口脉伏。胸中逆气。是诸气上冲胸中。故上气而、肿喘息。其脉浮大不治。上气脉躁而喘者属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而愈。脉洪则为气上。脉虚牢伏匿者生。牢强者死。喘息低仰。其脉滑、手足温者生。涩而四末寒者死。数者亦死。谓形损也。
<目录>卷第六十七诸气门诸气:论曰内经云百病所生。生于五脏,肺之所主。独主于气,不足有余。盖由虚实。故所病不同,其澄亦异。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故气逆也,喜则气和。营卫通利,故气缓也,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而收聚也。寒则肤腠闭拒,气道不行,故气收而不散也。热则腠理开,营卫通。故汗大泄也,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形劳。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思则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
治寒气热气愁气怒气惊气思气恚气。七气丸方大黄(二两半)、人参、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吴茱萸(汤洗微炒)、柴胡(去苗)、干姜(炮)、细辛(去苗叶)、桔梗、菖蒲(各半两)、赤茯苓(去黑皮)、芎、甘草(炙锉)、石膏、桃仁(去尖双仁炒研)、蜀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温酒下三丸,日三,渐加至十丸,一方加桂心半两。
治诸气积聚坚牢。心腹胀痛,蜀椒丸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人参、半夏(汤洗七遍去滑)、菖蒲、柴胡(去苗)桂(去粗皮)、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木香、吴茱萸(汤洗微炒)、干姜(炮裂锉)细辛(去粗叶)、桔梗(锉)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
治一切气。调胃气。化冷痰,姜魏丸方生姜(一斤去皮切片盐淹一宿焙干)、阿魏(一钱用白面和作饼子炙黄)、青桐皮(去白焙)、甘草(炙锉)、陈橘皮(去白焙各二两)、当归、白芷、胡椒、蓬莪术(炮锉)、桂(去粗皮各一两)、丹砂(研为衣)、木香、丁香(各一钱)上一十三味。除丹砂外,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樱桃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生姜汤嚼下。妇人醋汤下。空心食前服。
治一切虚冷气,腹胁胀满,胸膈滞闷,呕吐酸水。不思饮食,藏府滑泄,脐腹疼痛。均气丸方木香、胡椒、干姜(炮)、乌头(炮裂去皮脐)、香子(炒)、荜澄茄、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蓬莪术(煨锉)、桂(去粗皮各一两)、牵牛(拣净半斤炒捣罗取末四两余者不用)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炒生姜盐汤下,不计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