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久积肥气,寒热、疟,青蒿汤方青蒿(自然汁一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童子(小便半合)、常山(锉三分)、鳖甲(去裙、醋炙黄)上八味,除汁外,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入前三味汁各少许。同煎至一大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治肝积肥气,久不已变疟,令人热多寒少,小便赤涩,酸枣仁丸方酸枣仁(生用)、薏苡仁、紫苏子炒(研)、木通(锉)、黄、(锉)、枳壳(去瓤麸炒)、升麻、大黄(锉炒)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煎麦门冬汤下。
治肝积气,石苇丸方石苇(拭去毛焙)、京三棱(煨锉)、附子(炮裂去皮脐)、吴茱萸(水洗七遍焙干炒)陈橘皮(汤浸去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煎荆芥汤下二十丸。
治肝积肥气,结硬不散,木香丸方木香、大黄(锉各一两)、鳖甲(去裙、锉二两米醋三升与大黄同煎醋尽为度焙干)上三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生姜汤下。
<目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伏梁:论曰内经谓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至死,又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夫气之所聚名曰聚,气之所积名曰积,聚阳气也,故无所留止,积阴气也,故有形。伏梁心之积也,起于脐上,故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故环脐而痛,此为风水之病,故身体髀、皆肿,名曰伏梁,以其若梁之隐伏也,其证有浅深。居脐上为逆。以邪气之逆上行也,居脐下为从。以邪气之顺下行也,治法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涩之病,论在刺法中。
治伏梁积气,鳖甲汤方鳖甲(去裙、醋炙黄)、京三棱(锉)、大腹(锉)、芍药(各一两)、当归(切焙)、柴胡(去苗)、生干地黄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木香末半钱,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再。
治心积伏梁,人参丸方人参(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捣末醋一升煎膏)、射干、自然铜(研如粉)、金牙(研如粉)、枳壳(去瓤麸炒)、知母(锉)、当归(切焙)、细辛(去苗叶)、槟榔(锉)石菖蒲(泔浸一宿切焙)、远志(去心)、赤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上一十四味,除煎研者外,捣罗为末,入煎研者药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炒生姜黑豆汤下,日再,稍加至三十丸。
治伏梁气,胸下痞痛,小便赤涩,及惊悸不安,夜多梦寐,丹砂丸方丹砂、金牙、马牙硝(以上三味同研细)、人参、赤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升麻、远上一十味,除研者外,捣罗为末,入研者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煎桑根白皮葱汤下。
治忧积伏梁气,诃黎勒丸方诃黎勒(煨去核二两)、槟榔(锉三两半)、赤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羚羊角(镑)、黄连(去须)、防葵(锉)、生姜(切焙各一两半)、黄芩(去黑心一两)、大黄(锉炒三两半)、木通(锉一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腹米饮下,日再,渐加至三十丸,以利为度。
治伏梁气,桃奴丸方桃奴(一两)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腹温酒调下。
<目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痞气:论曰凡积气在胃脘,复大如盘者,脾积也,痞结不通,故名痞气,此本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而不受,邪气留于脾。故结为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为黄胆。饮食不为肌肤,所以然者,脾藏肌肉之气,能与胃行其津液,以荣养四肢,若为积气所留,不能荣养,故有四肢不收,饮食不为肌肤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