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据上会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省文从可知,间无事不省诸侯。会盟一事,不举盟者,时世子不与盟。见,贤遍反。省文,所景反,下同。与,音预。
[疏]注“间无”至“诸侯”。解云:昭十三年“秋,公会刘子、晋侯”巳下“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然则彼经以其间无事,不重言诸侯,今重言诸侯盟于首戴,故解之。注“会盟”至“与盟”。解云:文十四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已下“同盟于新城”。然则彼是会盟一事,举盟以为重,不言会于某,今此会盟并举,故须解之也。言时世子不与盟者,若不言诸侯,则恐世子亦与之盟,故须言诸侯盟于首戴,则世子不与可知。
郑伯逃归不盟。其言逃归不盟者何?据上言诸侯,郑伯在其中,弟子疑,故执不知问。
[疏]注“据上”至“其中”。解云:亦有无“据”字者,非正本。
不可使盟也。时郑伯内欲与楚,外依古不盟为解,安居会上,不肯从桓公盟,故后言不盟。解,古卖反。
[疏]注“时郑伯”至“不盟”。解云:知古不盟者,正见桓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传云“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是也。
不可使盟,则其言逃归何?据后言不盟,居会上辞。鲁子曰:“盖不以寡犯众也。”诸侯以义相约,而郑伯怀二心,依古不肯盟,故言逃归,所以抑一人之恶,申众人之善,故云尔。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此象齐桓德衰,是后楚遂背叛,狄伐晋灭温,晋里克比弑其二君。比弑,申志反。
[疏]注“楚遂背叛”。解云:即下六年“秋,楚人围许”之属是也。注“狄伐晋灭温”。解云:即下八年“夏,狄伐晋”;十年春,“狄灭温”之属是也。注“晋里克比弑其二君”。解云:即下九年“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十年春,“晋里克弑其君卓子”是也。
冬,晋人执虞公。虞已灭矣,其言执之何?据灭言以归。上传云“四年反取虞”,知去灭,变以归言执。去,起吕反,下同。
[疏]注“据灭言以归”。解云:即定六年“郑游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之属是也。“上传”至“取虞”。解云:在上二年。注“知去”至“言执”。解云:注言此者,欲解传家得知虞已灭矣之义耳。
不与灭也。曷为不与灭?灭者,亡国之善辞也。言灭者,王者起当存之,故为善辞。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言灭者,臣子与君戮力一心,共死之辞也。不但去灭,复去以归,言执者,明虞公灭人以自亡,当绝,不得责不死位也。晋称人者,本灭而执之,不以王法执治之,故从执无罪辞也。虞称公者,夺正爵,起从灭也。不从灭例月者,略之。戮,音六,又作“勠”,力雕反。
六年,春,王正月。
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强也。恶桓公行霸,强而无义也。郑背叛,本由桓公过陈不以道理,当先修文德以来之,而便伐之,强非所以附疏。强也,其良反。
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
冬,公至自伐郑。事迁於救许,以伐郑致者,举不得意。
[疏]注“事迁”至“得意”。解云: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今此以伐致,故云举不得意。然伐郑救许,皆不得意,故以伐致,或者但伐郑不得意,兵将复用於郑,故举其不得意者言之,即下七年“春,齐人伐郑”是也。
七年,春,齐人伐郑。夏,小邾娄子来朝。至是所以进称爵者,时附从霸者,朝天子,旁朝罢,行进,齐桓公白天子进之,固因其得礼,着其能以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