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琚:三川书院学约记
清乾隆三年(1739)
古者党庠之设,所以教养人材,俾之德修举殖,以备国家器使。隶其地者,必各敦黾勉,共就甄陶,方能三年小成,七年大成,文行卓卓,着为人望尔。大通卫地居塞外,人杂番戎,自雍正三年始设义学,已历一十三载,迄今学不加进,业不加修,良由尔父兄狃于姑息,子弟乐于怠荒,故卒无成效。今于乾隆元年冬另建书院,敦延名师,俾昼夜维勤,寒暑无间,以仰副圣天子兴贤育才之至意。比岁以来,闻诸生读书渐有进益,已详请制府兼中丞阳湖刘公题准该衙,每科岁考取文武生员三名,暂附府学,可谓千载一时。若作辍不常,去来无定,将何以应试?又将何以立身?自兹以往,不能不严立规条,稽考文行尔。诸生各宜尚志,以慰余望。
大通避处荒彻,地瘠民贫,凡编氓子弟宜戮力耕耘,为俯仰之籍。然皆事田畴,不知礼义,逸居无教,愚野堪忧。今定一家三子,择俊秀者一人入学肄业。或止生一子,气禀孱弱,力不能任稼穑者,尤宜读书勤学,奋志青云。
子弟入书院肄业及在义学读书者,须遵朱子《白鹿洞规》,论定《程董学则》及《分年读书法》。今各录一册,揭之楣间,庶触目警心,感发兴起。
书院肄业诸童,欲知行文,宜谋篇法。单题首应专攻,次如上下偏全、长短理致、故典及全章大节、各题式,不可枚举。总之,俱宜择先正传文,熟读数百篇以为矩薙。庶极情尽致,下笔时不至茫然无畔岸。尤贵明理、养性,为世通儒。
诸生须立志宏远,不可以读书为取利禄而已也。朱子曰:“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又云:“非是科举累人,人累科举耳。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为文以应之,得失置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所言最为谆切,学者必堪破此关,读书乃有进步。
子弟五岁以上即令向义学念书。《四书》本经须令与注小同读。经书读毕,仍讲明《小学》,然后送书院肄业。
大通卫新疆甫辟,文运初开,师儒尚无专席。该卫抚治斯邦,父母师保是其兼责。应于月终,请院长将各童所读何文,所讲何书,条列各童名下,每遇朔望日赴该衙门,听令背诵宣讲。如讲诵无讹者,该卫赏给纸笔以鼓勇往;不能讲诵者,责以示惩,不得姑恕。
凡在书院及在义学者,如家中果有大事,须父兄据实诉明师长,方准给假。倘托故逃学者,师长移送该卫,即惩父兄以姑容之过。
师严道尊。子弟负笈从游,学业固资教诲,即饮食语言皆为诸生之观,法令之朝夕薰染,渐归纯正。今将朱子《童蒙须知》抄发一册,以为矜式。先生既拥皋比,谅有婆心,顾名思义,尤所厚望。
每遇朔望,随师长礼拜先师,毕,即首向师长行礼,次向学长行礼,然后各人相与对揖。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如此教以事父事兄,则长幼尊卑秩然有序,庶礼让之风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