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理学名着,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着作之一,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朱熹编着的《四书章句集注》被明、清两朝指定为读书人必学的教科书,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格物致知说,阐述了认识世界的途径。
理学的主要文献有:《四书章句集注》理学名着,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着作之一,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诗集传》朱熹为《诗经》作的注本,全书原20卷,后人并为8卷。
《周易本义》,也为朱熹所着,12卷。
《朱子语类》140卷,朱熹讲学、答问语录的分类汇编。分为"理气、鬼神、性理、学"等26类。
《性理字训讲义》新安理学的重要着作,南宋理学家程若镛(休宁人)撰。
《易原》南宋学者程大昌(休宁人)着《四书通》元代胡炳文(婺源人)着。
前言问:世界有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乎?曰:唯唯,尚否。辜较论之:古往今来,固无世无学林拔萃之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其人不言,言必有中。或一言兴邦(《论语·子路》),或格物致知(《礼记·大学》),或兴观群怨(《论语·阳货》),或循循诱人(《论语·子罕》)。发为文章,辑为语录。诚有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所谓“经典”者,——经,常也(《广雅·释诂》);典,常也(《尔雅·释诂》),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说文》)。——殆谓此也。然以今之唯物辩证法观之,固无世无学林拔萃之人,而亦无不受时间、空间之限制,谓其所有言行放之四海而皆可合,律以万古而无不同,字字句句是真理,世世代代要照办,其然,岂其然乎?
问:吾国孔、盂之书如何?曰:大哉!固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书也而有斯疾也!虽其人称为圣贤,其书尊为经典,而时人已有讥其道之不行者,后世更有问之刺之者;非好事者为之,其人其书实有瑕疵可指者。
而自其大体观之,具体言之,孔、孟之言诚有不可毁者在焉。“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生而为人,而不重人、不爱人,可谓仁者乎?天地间人为贵之说,盖孔、孟为首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两千馀年前早有此民本思想,光辉闪耀,万古不灭。“言则世为天下法”(《礼记·中庸》),不谓之悬诸日月而不刊,可乎?质言之:孔、孟为吾国传统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代表,其人自有其不朽处,其书自有其光辉在。欲了解、研究中国文化吏、哲学思想史乃至教育史、文学史,孔、孟之书面不可不读者也。
问:孔、孟去古未远而距今已遥,古今言殊,今人何由明之?曰:今人读孔、孟之书,时贤之注可资参考,而前修之注亦不可不读。南宋朱熹所撰《集注》(原名《四书章句集注》),用力颇勤,如张之洞《劝学内篇》所说,有为其他注家所不及,大可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