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1〕〔1〕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旧本误在“没世不忘”之下。
汤之《盘铭》〔1〕曰:“苟〔2〕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康诰》
曰:“作新民。〔4〕”《诗》〔5〕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6〕”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1〕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2〕苟,诚也。〔3〕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4〕鼓之舞之上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5〕《诗》,《大雅·文王》之篇。〔6〕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7〕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诗》〔1〕云:“邦畿〔2〕千里,维民所止〔3〕。”《诗》〔4〕云:“缗蛮〔5〕黄鸟,止于丘隅〔6〕。”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7〕”《诗》〔8〕云:“穆穆〔9〕文王,於缉熙敬止!〔10〕”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11〕〔1〕《诗》,《商颂·玄鸟》之篇。〔2〕邦畿,王者之都也。
〔3〕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4〕《诗》,《小雅·缗蛮》之篇。〔5〕缗,《诗》作绵。缗蛮,鸟声。〔6〕丘隅,岑蔚之处。〔7〕“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
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8〕《诗》,《文玉》之篇。〔9〕穆穆,深远之意。〔10〕“於缉”之於,音乌,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止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11〕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馀,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诗》〔1〕云:“瞻彼淇澳〔2〕,菉竹猗猗〔3〕。有斐〔4〕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5〕。瑟〔6〕兮僩〔7〕,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8〕兮!”“如切如磋”者,道学〔9〕也。“如琢如磨”者,自修〔10〕也。“瑟兮僩兮”者,恂栗〔11〕也。“赫兮喧兮”者,威仪〔12〕也。“有8斐君子,终不可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13〕〔1〕《诗》。《卫风·淇澳》之篇。〔2〕淇,水名。澳,於六反,隈也。〔3〕菉,《诗》
作绿。猗,叶韵音阿。猗猗,美盛貌。兴也。〔4〕斐,文貌。〔5〕切以刀锯,琢以椎凿,旨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鑢铴,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洽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6〕瑟,严密之貌。〔7〕闲,下版反,武毅之貌。〔8〕喧,《诗》作咺;諠,《诗》作谖:并况晚反。赫喧,宣着盛大之貌。
諠,忘也。〔9〕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10〕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11〕恂,郑氏读作峻。恂栗,战惧也。〔12〕威,可畏也。仪,可象也。〔13〕引《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栗、威仪,言其德容表裹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也。
《诗》〔1〕云:“於戏,〔2〕前王〔3〕不忘!”君子〔4〕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5〕乐〔6〕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7〕〔1〕《诗》,《周颂·烈文》之篇。〔2〕於戏,音呜呼,叹辞。〔3〕前王,谓文、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