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蓁,美盛貌。兴也。〔13〕之子,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14〕妇人谓嫁曰归。〔15〕宜,犹善也。〔16〕《诗》,《小雅·蓼萧篇》。〔17〕《诗》,《曹风·鸬鸠篇》。
〔18〕忒,差也。〔19〕此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长,最宜潜玩。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2〕孝,上长长〔3〕而民兴弟〔4〕,上恤孤〔5〕而民不倍〔6〕,是以君子有絜矩〔7〕之道也。〔8〕〔1〕老老,所谓“老吾老”也。〔2〕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3〕长,上声。〔4〕弟,去声。〔5〕孤者,幼而无父之称。〔6〕倍,与背同。〔7〕絜,胡结反,度也。矩,所以为方也。〔8〕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1〕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2〕。
〔1〕恶、先,并去声。〔2〕此复解上文“絜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抄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诗》〔1〕云:“乐只〔2〕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3〕之,此之谓民之父母〔4〕。《诗》〔5〕云:“节〔6〕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7〕,民具〔8〕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9〕。《诗》〔10〕云:“殷之未丧〔11〕师〔12〕,克配上帝〔13〕。
仪〔14〕监〔15〕于殷,峻〔16〕命不易〔17〕。”道〔18〕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19〕。
【TXT论坛为您提供更多更好的TXT小说,记住我们的论坛(www。txtbbs。com)】1〔1〕《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2〕乐,音洛。只,音纸,语助辞。〔3〕好、恶,并去声,下并同。〔4〕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5〕《诗》,《小雅·节南山》上篇。〔6〕节,读为截,截然高大貌。〔7〕师尹,周太师尹氏也。〔8〕具,俱也。〔9〕辟,读为僻,偏也。戮,与戮同。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慎。
若不能絜矩而好恶徇于一己之偏,则身弑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10〕《诗》,《文王篇》。
〔11〕丧,去声。〔12〕师,众也。〔13〕配,对也。配上帝,言其为天下君而对于上帝也。
〔14〕仪,《诗》作宜。〔15〕监,视也。〔16〕峻,《诗》作骏,大也。〔17〕易,去声。
不易,言难保也。〔18〕道,言也。〔19〕引《诗》而言此,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1〕。有德此有人〔2〕,有人此有土〔3〕,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4〕。德者本也,财者末也〔5〕。外本内末,争民施夺〔6〕。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7〕。是故言悖〔8〕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9〕。
〔1〕先慎乎德,承上文“不可不慎”而言。德,即所谓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