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中风。其脉浮大。短气心痛。鼻干嗜卧。不得汗。一身悉黄。小便难。有潮热而哕。耳前后肿。刺之虽小差。外若不解。宜柴胡汤。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为表未解。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当须发汗。宜麻黄汤。
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退。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体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必发黄也。宜茵陈汤。
阳明病其人喜妄。必有蓄血。为本有瘀热。大便必秘。宜抵当汤。
阳明病脉实者当下。脉浮虚者当汗。下者宜承气汤。汗者宜桂枝汤。
阳明病发作有时。汗不解。腹满痛。宜承气汤。
阳明与少阴合病。而自痢脉浮者。为顺也。滑而数者。有宿食。宜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发热无汗。表不解。渴欲饮水。宜白虎汤。
辨少阳病形证
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口苦干燥目眩。宜柴胡汤。
少阳病。胁下坚满。干呕不能饮食。往来寒热。若未吐下。其脉沉紧。可与柴胡汤。
少阳病若已吐下。发汗谵语。服柴胡汤。若不解。此欲为狂病。随其证而治之。
少阳中风。两耳生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宜柴胡汤。
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即烦而悸。宜柴胡汤。
伤寒三日无大热。其人烦躁。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宜茯苓汤。
辨太阴病形证
伤寒四日。太阴受病。腹满吐食。下之益甚。时时腹痛。心胸坚满。若脉浮者。可发其汗。沉者宜攻其里也。发汗者宜桂枝汤。攻里者宜承气汤。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其脉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也。宜青龙汤。太阴病痢而不渴者。
其脏有寒。当温之以四逆汤。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小便不利。其人当发黄。宜茵陈汤。
太阴病不解。虽暴烦下利。十余行而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实。腐秽已去故也。宜橘皮汤。
太阴病下之后。腹满时痛。宜桂心芍药汤。若太实腹痛者。宜承气汤下之。
辨少阴病形证
伤寒五日。少阴受病。其脉微细。但欲寐。其人欲吐而不烦。五日自利而渴者。属阴虚故引水以自救。小便白而利者。下焦有虚寒。故不能制水而小便白也。宜龙骨牡蛎汤。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心脏有积热故也。小便必难。宜服猪苓汤。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不可发其汗。宜承气汤。
少阴病下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也。宜建中汤。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宜大柴胡汤。
少阴病而一身手足尽热。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宜黄芩汤。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者。宜葛根半夏汤。
少阴病始得之其人发热。脉反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脉沉者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