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灸形证
少阴病其人虽里和。其病恶寒者。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发热。脉不足者。灸其少阴。
夫吐下手足厥无脉者。当其厥阴灸之。不温及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脉数。手足厥。烦躁不已。灸厥阴。不顺者死。
辨不可灸形证
凡微数之脉不可灸。因热为邪。必致烦逆。内有损骨伤筋血枯之患。脉当以汗解。反以灸之。邪无所去。因火而盛。病当必重。此为逆治。若欲解者。当发其汗而解也。
辨可火形证
凡下利后。下部中痛。当温之。宜炒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辨不可火形证
伤寒寸口脉浮而弱。即血气虚。卫气微。其脉浮则汗出如流珠。卫气微。荣气虚。故脉浮汗盛即或治伤寒脉浮。而以火逼劫。汗即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太阳病以火蒸之。不得汗者。其人必燥结。若不结。必下清血。其脉躁者。必发黄也。
太阳病而熨其背。大汗必出。火气入胃。胃中干渴。必发谵语。
辨可水形证
太阳病瘥后。胃中干燥。不得眠睡。渴欲饮水。当稍稍饮之即愈也。
若呕吐。热在膈上思水者。与五苓散。即可饮水也。
伤寒七八日大渴。欲饮水。然当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
凡伤寒病能饮水者。为欲愈也。若不渴而强与之。因此成祸者。其数多矣。
辨不可水形证
凡发汗后饮水。水灌之。其人必喘。水药不得入口。入则为逆。伤寒结胸无热证者。宜与平和气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腹鸣。医不知而反饮其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病必甚也。
辨可温形证
大法。冬宜热药。
凡病发热头痛。脉浮数。身有疼痛。宜温其表。
太阳病下利不渴。其脏有寒。当宜温之。其人欲食。入则吐。手足寒。脉弦迟。此为中寒。不可吐下也。当宜温之。
少阴病其脉沉者。急当温之。下利不食者。当宜温之。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止。下利脉浮大者。此皆为虚。宜温之。
凡脉浮革者自腹鸣。若渴之与水者。必哕。宜温之。
夫病下之后。续得下利。水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与治中四逆附子汤诸温药之辈。
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
桂枝汤方桂枝(一两)、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热服。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赤芍药(一两)、甘草(半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计时候热服。
桂枝芍药汤方桂枝(一两)、赤芍药(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